一、我国农业生产需要新的技术模式
中央政府对粮食主产区实行“三免一补”的政策后,2004年全国粮食生产出现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高、农资投入高、粮食产量高、种粮农民总收入提高的“四高”喜人局面。
然而,由于农业生产还是采用原有的农业高产技术模式,不仅造成化肥用量猛增,而且使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进而使中央政策给农民的好处打了折扣。据《农业日报》对东北地区的调查:“三免一补”政策使农民增收的部分,尚补偿不了化肥为主的农资涨价部分。吉林省榆林地区农民应从“三免一补”政策中增加收入约1.35亿元,但农资投入比2003年多支出1.5亿元。收支两抵,农民实际减收0.15亿元。
以增加化肥促进粮食增产的“绿色革命”,曾使许多发达国家科学家多年引以为豪。但是,与化肥用量增加共轭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相关土壤和水体受到严重破坏和污染,农残、药残使食品的不安全因素增大,直接损害着所有人的健康。大量施用化肥,不仅人类生存环境的系统恶性循环条件增多,而且危及子孙后代的基本生存条件。在此之后,必然出现化肥用量增加,粮食增产效率却降低的恶性循环。化肥过量破坏土壤、滥施农药隐藏着严重后果是可见实事,已引起发达国家普遍重视。1962年卡尔逊女士首先揭露的“绿色革命”共轭怪圈,这一极其沉重的系统新难题,今天已为全世界所逐渐认识。发达国家在治理水污染,控制城市和工业点源污染后发现,农业的面源污染是最难有效控制的。于是,地多人少的国家和发达国家减少化肥用量,同时,也相对减少农药用量,采取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办法限制粮食产量,使农业生产基本接近平衡。但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土地资源极为短缺,可耕地开发已经接近极限,不可能采取这种扩大耕地、限制高产的农业生产的模式,只能依靠新的农业高产技术模式,在22亿亩已耕地上想办法。农业洁净生产模式,为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而实现我国粮食生产高效,建立了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模式。
二、洁净生产基本模式应是今后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农业洁净生产模式是由“增强双向系统抗逆高光效技术”、“地上部高效率施肥技术”、“非毒性机理病虫防治技术”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互作系统技术。
地上部高效率施肥是施肥技术的革命,可以一举多得。从土壤给农作物施用化肥是农业生产的传统做法,化肥利用率很低,一般仅能利用肥效的30%~35%。其余65%~75%的化肥是造成对土壤物理化学破坏、对水体污染、增加农业产品农残的罪魁祸首,而且促进杂草茂盛。如果改用地上部高效率施肥可以保证高产稳产田和中低产田在大幅度增产的同时,节约化肥70%~90%。按2004年全国播种面积粗略估算,一年中全国农民可以少用化肥折合尿素约2000万~3000万吨;按每吨尿素1800元计算,农民可节省化肥支出450亿~540亿元人民币。
地上部高效率施肥与“非毒性机理病虫防治技术”合理组合,可节约70%~90%的农药用量,有的作物甚至可以做到基本不用农药。不仅减少农民的农药投入,从源头上减少农药对农民自身的直接毒害,以及农产品对食用者的危害,控制对生态系统的污染,而且可逐步消除以“毒性机理”为主防治病虫害的恶性循环。
洁净生产能使生产在土壤、水体、环境基本无污染的干干净净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无化肥、农药残留、安全可靠、营养丰富的高品质农产品。应用洁净生产技术在大寒节令采摘的“云南冬茶”,经云南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两次按欧盟标准检测,13项标准农药含量均为零。延安地区安塞科技局把按洁净技术种植的西红柿送杨凌高开区检测,硝酸盐含量仅为国家允许标准的十五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亚硝酸盐含量则为零。大棚高产果菜硝酸盐含量之少、亚硝酸盐含量为零,这在发达国家规模化生产中也为罕见。山东德州一农场用洁净技术生产出来的玉米不仅抗逆高产,比对照组增产83%,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重要氨基酸含量都明显增加;特别是生物体中唯一具有双重功能的酪氨酸含量,比对照组增55%。东北农业大学中心实验室对用洁净技术生产的黄瓜进行品质分析,维生素C比对照组增28.57%,氨基酸含量比对照组增9.54%,其中酪氨酸含量增43.8%。
三、变“补”为“奖”,用洁净生产保障农民增收、环境和生态改善等多种效益的统一
采用农业洁净生产模式,在保证稳产高产的同时,化肥用量可大幅减少,可大大缓解化肥的供需矛盾,消除由于化肥短缺引发的价格上涨,据估算可使化肥价格从现有每吨1800元左右回落到1400元左右的合理价格。农民的农资支出将大幅减少,中央“三免一补”的政策更好地变为农民实实在在的增收。采用农业洁净生产模式,在保证稳产高产的同时,大大减轻了化肥对土壤污染破坏,农药使用量也大量减少,在更多合理条件配合下甚至可以基本不用农药,农业高产与化肥破坏土壤的死结可以得以很大程度的消除,既可解决食品源健康安全的问题,又可解决高品质农产品出口的农残瓶颈问题,还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改变我国农业产品低价值出口的问题,使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有了高水平的基础平台,并保障子孙后代有沃土可耕,有净水可喝。
然而,农业洁净生产技术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生产技术的全新生产模式,由于惯性思维,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过程。这种全新的生产模式也会触动一些部门和人员的既得利益,需要一场从观念到实践的革新。为使农业洁净生产技术尽快形成高产、高效、环保农业的“第一生产力”,特建议:尽快组织有关部门,系统进行农业洁净生产基本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在各地进行乡土化实验示范。将“三免一补”政策中的“补”变为“奖”,用“补”的资金奖励农民使用农业洁净生产技术。这样,在不增加国家农业投入的前提下,同样的资金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多重效益,推动我国农业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