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在中央1号文件的指引下,全国上下比过去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69亿吨,农民增收达6.8%,增幅是1997年以来最高的。2005年中央下发了《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了2004年1号文件确定的重农、扶农、支农政策,特别是对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作了系统部署,对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继续保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2004年农民增收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是与各级财政大规模补贴粮农有着密切联系的,2005年虽然这些政策都进一步得到了稳定、完善和提高,但各级财政进一步补贴粮农的政策空间已经很小,农业税减免有的省份除了个别特产税以外也全都免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已经得到了全面的落实,因此2005年农民增收的难度已非常大,所以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就我国目前而言,农业科技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给予高度重视,以便尽早解决。
一、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投入增长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总量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3%左右,与发达国家平均2.3%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据统计包括县级以上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在内,我国人均研究经费不到1万元。
2.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重大应用研究滞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仍有待于加强。只有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稳步提高。
3.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农村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对现代农业科技的吸纳、消化能力较低,我国的农技推广在法制建设、基本模式、管理体制等许多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这使得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市场信息的传播与服务十分不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亟待改进。
4.农业科技在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控制能力上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人均占有量仅占世界平均值的1/3、1/5、1/4,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3%,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18.7%,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达2000万公顷,农药有机污染的面积达1000万公顷,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稳定提高,已造成了较大的威胁。
此外,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项目管理等方面也有诸多不适应,为此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对策措施。
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对策建议
1.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建议全国人大立法委员会尽早将《农业科技进步法》列入议事日程,把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的有关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各省、市政府要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明确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目标,并要研究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研投入在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真正确立农业科研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2.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和项目管理,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大力调整和加强农业科研机构,优化农业科技布局,合理配置农业科技力量。切实稳定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要根据国家和区域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要按照“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原则,加快农业科研事业机构的改革,建立新的人才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增强各类体系农业龙头企业的开发能力,促进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构建新的农业科技体系。
3.加快农业服务体系的改革,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议全国人大和有关省、市完善有关稳定农技站和农技推广队伍法律条款,加强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市场化、民营化、企业化农技服务队伍的发展,建设稳定的国有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和功能强大的民营化、市场化、企业化的农技服务体系,两者互为补充,各司其职。
4.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控制能力,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首先,要充分挖掘农业科研在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潜力,提高科学利用土地资源、解决水资源危机、科学控制生态环境污染、开展科技减灾等方面的能力。第二,要建立农产品安全与评价预警机制。第三,要根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要求,建立区域性的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变化的长期观察点,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第四,要大力发展节地、节水、节能、节电和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总之,只有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在有限的资源基础上,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