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5年两会专题 > 代表委员建言 > 文化出版


邓伟志:建议在杭州恢复和重建高平子天文纪念馆

文化出版


   当前,全国各大城市为加强人文精神建设、保护与抢救历史遗产,发扬我国优秀的创通文化,促进先进文化的交流,都在建立各种博物馆、纪念馆及名人故居,无疑这是有关弘扬文明建设的一件好事。其中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杭州、广州等地都在这方面已做出了重大成绩,但在这一项文博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时发生一些失误与缺点以及亟待补正的事。

    这里,我们且以杭州为例。原来杭州以人文名胜之多著称于海内外。现住西胡西扩,各种博物馆及名家故居也不断增加,无疑这方断的成绩是应当肯定的。但正由于此,我们不能不郑重提出一件曾由中央统战部拟着手加以解决,杭州市人民政府所属有关部门也曾重重视过的一件事。

    事情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杭州在现代(指20世纪上半世纪)曾住过两位先进科学文化的代表人物,一位是现代国际知名的天文学家高平子,另一位同样是国际知名的地理学家竺可桢。高竺两人原来就是互相配合、学术地位相等的好朋友,一为天文,一为地理,在我国都属于国宝级的大师。他们在20世纪30--40年代同在杭州工作,并定居在杭州,这是杭州的光荣,也是杭州的一笔珍贵的人文资源。可喜的是现在杭州已建立竺可桢纪念馆,而高平子纪念馆的建议却先于竺氏而竞中途停顿,其中还有一段涉及落实国家房产政策与某些部门干部违纪违法的过程:

    高平子本人及其家属原在1934年至1946年间住在杭州,其故居原址为杭州市仁和路仁和里五号,土地面积约一亩五分,建有三层西式主楼一栋,共571.1 7平方米,属私人财产(高平子自1946年后携家属去台湾,仍从事天文研究工作,长住台湾台北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发有“代电府秘字5044号”文件,明确其原属产权归高平子,现为国家代管房产,不久即被杭州市公安局使用代管。1 966年“文革"发生后,高平子之孙高准(属台湾著名学者及诗人,执教于美国、澳洲等大学),曾秘密回上海、杭州等地探亲访问(属台湾回大陆访问的第一个爱国人士),受到廖承志及罗青长(当时任周总理办公室主任,主管台湾事务)等领导人的接见与亲切交谈。高准受其祖父之托,曾亲白到杭州看望其故居,当时故居尚基本上保持原状。

    高平子于1 970年在台湾逝世(享年82岁),由于他是我国现代天文学的先驱,又为国际知名天文学家之一,长期受到国际重视,故于l 98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特以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高平子山。在月球上获得命名之我国现代科学家仅高平子一人(现代文学家仅鲁迅一人),不论大陆与台湾都认为这是中国科学界的无尚光荣,因此1988年高平子百岁诞辰时,大陆学界曾于上海、青岛(高平子祖籍上海金山,曾在青岛参与创建天文台)两地分别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及有关学术活动。在此期间,作为高平子的嫡裔,高准曾数度由中国作家协会等邀请,回大陆并到杭州访问,当时中央有关部门指派的陪同人员.也部面告高准,高平子故居属于私人财产,政府明文规定不予没收,经一定手续可以办理发还手续。后经高准等行文一再申请,杭州市房管局等有关单位也曾受理,但双方终未协商妥当。特别令人惊诧的是,收该名人故居在l 988年时部分房屋已遭改建(向高平子家属未作任何通知),而剑1995年高平之之次孙高渠(高准之弟)到杭州看望故居时,竟发现整个建筑已遭全部拆除,并已由杭州市公安局改建为七层公寓。(当时浙江省政府颁布的建设执照,只准许为四层,而当事者竞违规超建三层),此事在l 995年及l996年经高准向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唐树备先生以及中共中央统战部办公厅等都行文反映过.上述领导部门及领导人都认为杭州市公安局等有关部门对此处理不当,应予设法补救。

    高平子之表侄建议建立高平子天文纪念馆,现在上海成立的天文博物馆内既有许多高平子遗存文物(高平子亦属上海佘天大文台创办人之一),高平子后人亦同意此一建议,并表示可以把高平子在台湾的许多重要遗物及遗著都转移给杭州保存。现住杭州正在大兴文化设施,正宜恢复高平子故居,并作为天文方面的纪念馆,而杭州在以前将名人故居拆掉了又重建的也不乏先例,。至于建立高平子纪念馆与竺可桢纪念馆,又属天文与地理联壁辉映,具有历史与时代的舣双重意义,又具有落实政策与争取台湾同胞向心力的美誉,所以我们郑重提出此建议,希望政府予以支持与采纳。

    有关具体事务及详情,我们还建议可通过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或上海政协之友社与姚昆田同志取得联系,姚是高平子家属在大陆的代理人。


[关闭窗口]

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Email: webmaster@m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