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 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也是人体补充动物蛋白和钙的有效途径之一,易于消化吸收,被公认为是最接近完美的食品,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大力推崇终生饮用。
奶业,是现代发达国家农业中的主导产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美、日、欧一些国家(包括韩国)牛奶产值都远远高于粮食。目前,一头日产20公斤奶的牛,一年的纯效益约在2500元左右,相当于10亩地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
我国奶业生产自1995年以来,保持30%的年增长速度,上规模的乳制品企业的增长更高达45%,但是奶源的增长速度仅为10%。2003年,全国牛奶总产量为1746万吨,完成产品销售收入500亿元。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003年世界人均奶类占有量为98千克,其中发达国家人均占有268千克,发展中国家50.9千克。同年中国人均占有量13千克,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8,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的1/4。因此,我国的奶业生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奶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奶业的生产、加工与营销环节不平衡、不协调,产品数量和质量尚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中国奶业在2004年所暴露的如还原奶丑闻、阜阳劣质奶粉事件让人见证了行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其结果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对正在发展中的我国奶业同样也造成了不可小觑的冲击。
一、审视我国的奶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奶牛和原料奶的质量问题。目前我国良种奶牛数量少、奶牛和原料奶总体质量不高,多数地方沿用落后的、粗放的饲养管理方式,日粮配合不合理。
第二,奶业的市场竞争秩序问题。奶业市场存在无序和不正当竞争,“还原奶”大量充塞市场,迫切要求加强行业自律和对乳品市场进一步规范。
第三,行业的协调发展问题。奶牛养殖与牛奶加工、奶业发展与消费需求增长、国产乳品与进口乳品的比例还不协调。 第四,奶制品的质量问题。从去年阜阳劣质奶粉等事件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奶制品质量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损害了众多百姓利益,很可能对整个产业带来破坏性影响。
二、对我国奶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整合奶协,明确职责。奶业产业化的核心问题是产业参与者的组织化程度。当前的重点是强化全国行业协会,大力扶植基层的专业协会等产业化组织。我国全国性行业协会有中国奶协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两家,建议进行合并。政府要对协会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放权,真正发挥专业协会的作用。
2、尽快建立相关制度和体系,规范奶业生产和市场。
第一是尽快建立标识制度。不仅要建立鲜奶标识制度、还原奶标识制度,而且要建立整个乳制品的标识制度,要尽快建立标识制度的体系,从法律上制定标识条例。第二,要尽快建立认证制度。制定鲜奶、还原奶,包括其他奶制品的检测标志体系,要有一个指标体系。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奶业市场的监督体系,要规范奶业市场的交易体系。
3、依托优势企业,实施产业经营。我国奶业目前的主体经营模式是分散养殖,集中加工,奶牛养殖户与乳品加工企业是一种通过合同建立起来的买卖关系,属不同的利益主体,不能充分发挥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优势。要建立起加工企业与农户、中间服务机构之间的合理的价格体系,实施产业经营。
4、发挥比较优势,调整奶业产业区域布局。根据我国各地资源禀赋的不同,从发挥比较优势出发,我国奶业可分为三个区:一是京、津、沪牛奶优势区。为城郊奶业发展类型。二是东北牛奶优势区。为牧区、农牧结合型奶业发展类型。三是华北牛奶优势区。为农区、农牧结合型奶业发展类型。通过重点发展、区域推进的办法,逐步形成优势明显、分布合理、辐射力强、竞争有力的奶源基地群,从而推动奶业产业化经营的形成和发展。
5、积极开拓市场,扩大城乡居民奶及奶制品消费。我国奶业的发展必须把开拓市场,扩大城乡居民奶和奶制品的消费作为重要的战略措施。
6、加快技术进步, 提高产业发展水平。(l)重点应用分子生物技术,培育核心高产奶牛群体和优秀种公牛;将胚胎工程技术应用到奶牛良种繁育,为高产奶牛良种快速扩繁提供新途径。(2)研究奶牛营养调控先进技术,为合理开发中国饲料资源、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3)建立奶牛主要疫病早期预报和防治技术以及常见病的快速诊断技术,开发奶牛主要疫病的新型环保型基因工程疫苗。(4)开发一批高质量特色奶产品,建立先进的乳品加工技术与工艺。(5)建立原料奶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检测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并对健康危害较大的药物残留和毒素等项目建立相应的快速检测方法及标准。(6)将奶业生产的关键技术进行集成,运用科技创新成果,构建适合中国不同区域的奶业现代化生产与经营体系。
7、建立奶农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奶业的组织化程度。从世界一些牛奶主要生产国的经验来看,奶牛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奶业产业化良好的组织载体。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奶农的专业合作组织可以由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参加的方式组成。一是组织区域性的奶业行业协会;二是在基层乡镇组织奶农专业合作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