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是迷人的天然“公园”。贵州境内,自然风光俯拾皆是,古朴民风浑然天成,野生动物妙趣横生,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贵州拥有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官、织金洞、舞阳河、红枫湖、荔波樟江、马岭河峡谷、赤水、都匀斗蓬山、九龙洞、九洞天、黎平侗乡等1 2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居全国第三),铜仁梵净山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地质公园,5 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8%。
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全省的旅游业发展和风景名胜区建设,多次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我省旅游业的要求和决定。2004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1 67亿元,比2003年增长43.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9.5%。毫无疑问,我省风景名胜区的发展为贵州的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风景名胜区作为旅游业载体的基础作用:一是保护意识增强,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思路,与时俱进,有效地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取得了初步成效;二是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横向经济互动、优势互补对加快提升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促进作用;三是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贵州省约有近100万人通过发展旅游业或直接参与旅游业服务而脱贫致富。
纵向比,发展喜人,横向比,差距甚大。贵州财政基础薄弱,资金投入有限,导致景区的建设由于资金紧缺而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
为了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优势,扶优扶强,加快我省旅游业发展,快速赶上周边省区旅游发展水平,应加大对我省风景名胜区建设资金的投入。我们认为:
一、加大对我省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开发和利用我省丰富旅游资源的重要途径。
风景名胜区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是以人为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抓手工作。旅游事业发展必须依托风景名胜区为载体。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不完善,行而无路,食而无水,住而无屋,既不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也谈不上发展旅游产业。目前在贵州省内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内,科学研究和开展多项教育研究的自然景源尚未利用,生态环境的研究与保护项目众多没有资金支持,还有游人步道年久失修,游人设施急需更新,网络化、信息化必然要推行应用于景区的保护与管理等,都急需大量的资金。
二、加大对我省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今日贵州,已成为我国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枢纽,成为“西电东送”重要基地,成为西部地区的“热点”和“亮点”。贵州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成为名副其实的能源输送大省,为国家的“西电东送"作出了积极贡献。国家应对贵州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加大对贵州风景名胜区建设资金的投入,让贵州那些等待开发建设的风景名胜区给人类产生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让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潜在的自然资源优势以迅捷的速度转换为经济优势。’
三、加大对我省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是解决贵州“三农”问题,帮助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有力措施之一。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我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对扶持风景名胜区内和周边广大农民,依托风景名胜区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业服务型劳动,带动了相关农户脱贫致富,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支持和关心下,一方面积极协调,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发展依托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小城镇,一方面结合生态工程建设,实施退耕还林,开展异地移民工作,新建民族村寨,实施“旅游兴村”战略,依托风景名胜区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游”活动,逐步走向致富的道路。除此之外,管理部门还对农民进行分期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制定发展目标,帮助农民加快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步伐,收到良好效果。据统计这一项工作每年每个景区至少要有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的资金投入,才可以真正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
四、加大对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可有力促进区域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旅游业上新台阶。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规模迅速扩大,对资源的供给、基础设施的条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对风景名胜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就是逐步达到这个高要求的基础。根据我省风景名胜区的特点,结合旅游资源搞基础设施建设,发扬光大贵州风景名胜资源优势的民族文化优势、酒文化内涵及新兴的服务业、旅游产品业等,抓住重点,制定发展方向,建一批有观赏价值、有研究内容,有科学发展的教育基地,将贵州立体的、多样的、丰富的资源“包装”成为立体的、多样的、丰富的“产品",探索现代旅游的方向,达到追求高附加值的目的,真正达到区域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全省旅游事业再上新台阶。
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我省“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中已明确将投资和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并把充分发挥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作用,作为保持“十一五”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战略性举措。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推进旅游扶贫作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力求把旅游业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加大对我省风景名胜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可有效地推进我省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必将为我省的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我省的社会经济产生更大的效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发展。建议国家加大对我省风景名胜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金额为每年2000至3000万元,专项用于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风景名胜区建设专项资金使用原则应主要采用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方式进行安排,专款专用、单独核算。这样,力争用5年时间,使我省部分风景名胜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一批特色鲜明、服务设施齐全的风景名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