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现状和问题 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20年来,B超、CT装置、核磁共振装置、直线加速器、超声定位体外震波碎石机、神经片位诊断系统、正电子断层扫描仪、伽玛照相机等一批现代医疗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医疗器械、无创和微创医疗器械以及器官移植和辅助功能医疗器械的普遍出现,医院诊疗设备的高科技含量显著增加,诊疗安全和设备的正确、有效使用与功能开发的要求大大提高,医疗设备的科学管理、质量控制和功能开发的难度也大大增加。
2.目前,县及县以上医院的各科室几乎所有的诊疗手段都普遍依赖于医疗器械装备。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以及智能化诊断和治疗技术,是提高医疗水平、保障人类健康的关键。反之,医疗器械使用不当,引发医疗事故致人死亡不乏先例(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袭击时医生、护士操作急救设备有遇到麻烦的很多事例)。2000年4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别是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的防范,提出了严格要求。
3.为杜绝不断发生的由于诊疗设备使用不当而引起的医疗事故与纠纷、医疗赔偿等棘手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美、日等国各医院就开始相继成立临床医学工程部门,并建立临床医学工程师和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考试与资格认定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美国各级现代化医院均已建立起临床医学工程部门。日本国于1 987年就颁布了《临床工学技士法》(至今已修订了6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临床工程师资格。1 988年日本厚生省又颁发了《临床工学技士法实施细则》(至今己进行7次修改),规定了临床工学技士国家考试要求、执照颁发和聘任等具体规则,较为完善地建立起临床工程技术的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
4.我国医院装备各种高科技含量的先进诊疗设备将越来越多,相应建立适合我国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的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越来越迫切。发挥现代诊疗设备的作用、开发其功能,提高对疾病的诊断率、治愈率,医护人员与临床工程技术人员的密切合作将具有1加1大于2的良好效果。
5.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相应的岗位职业资格要求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医院临床工程技术人员严重不足。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给出我国医生与护技药人员比例为1:1.27,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3,部分医院达到1:8.2。2004年国家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了“卫科教发[2004]1 67”号文件,印发了《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卫生部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达到1:1.5;到2015年达到1:2。
6.医院对现有工程技术人员重视不够,绝大多数被纳入后勤社会化管理范畴。在收入分配、晋级晋升和业务培养等方面,都与医护人员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因而工作不安心,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医工结合型队伍。
7.我国二级以上的医院基本上都成立了医疗设备管理科室,但功能大多定位为设备采购与维修(可是,事实上复杂问题还得供应商解决)。医疗设备科的地位一直游离于行政管理科室与医技科室之间,传统的医院管理更将其定位于行政管理科室。目前,国际上趋向于将其建设成临床医学工程技术部门。因为医疗设备在现代化医院中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医疗、护理、医技人员在临床一线的诊断、治疗、检验、护理等工作,已越来越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医学设备。现代医疗机构越来越依靠临床医学工程部门的科学管理,临床医生也越来越离不开临床医学工程部门及其技术人员。
8.随着一些国内外公司承包医院大型设备维修方式的转变,若不注意引导和重视,在医院医工分离现象还将会日益突出。事实上,诊疗设备不仅仅在于维修,更重要的是维护保养(急救设备必须每日有专人检查等)和功能开发,尤其是医工结合诊治疾病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9.医院现有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基本上都是单纯工科专业毕业,缺乏必须的医学基础知识,有的甚至无法与医生进行基本的业务“对话和沟通”,不能发挥医工结合的应有作用。
二.措施与建议
1.各级各类医院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已经实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进一步检查落实。
2.各级各类医院都要重视对现有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希望高等学校、医院和行业或企业联手制定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
3.充分发挥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注重对诊疗设备尤其是大型诊疗设备的功能开发,注重对急救设备的管理、维护和使用。
4.与时俱进改革医院管理模式,不宜将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纳入后勤社会化范畴,要在体制和机制上促成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融入医院的诊疗科室,充分发挥医工结合的作用。
5.建议国家卫生部门在原有医护人员上岗准入制的基础上,单列或增添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包括目前定义的医技人员中的一部分和医院中的其他临床工程技术人员)上岗准入制度。各级各类医院必须设立相应的临床工程技术岗位。
6.建议国家立法,出台相应法规,建立临床医学工程师制度。设立考试入门(槛)标准,明确层次定位和岗位职责要求,颁发证书。
7.教育部门要注重研究理工医结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尽快设置相应的本科专业,制定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层次上的培养方案。
8.加强理工科院校和工程研究院所与医院的合作,培养医工结合型或理工医结合型的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