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出版业发展很快。全国共有570家出版社,年出书已经达到190,300种(其中新版图书110,812种,据2003年统计数据)。而从1989年到2001年的数据来看,十三年间,图书的品种、数量都实现了高速增长:图书品种由80224种增长到154526种,图书总印数由56.36亿册增长到63.1亿册,图书总印张由232亿增长到406.1亿,分别增长了92.6%、12%和75%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这样一个出版业的规模,与我们13亿人口的大国相比,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与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是一个低水平的市场供给。从人均购书情况来看,1999年的美国图书销售总额为240.2亿美元,人均购书11册;日本人均年购书也是11册,人均花费约50美元;欧洲人平均年购书18册,人均消费122美元。而同时期的中国,人均购书仅在5册左右。
如果再来研究一下我们出版业的产业结构,则颇令人担忧。“计划性图书”(指“计划性”教材,半计划性教辅,加上一般图书中的教辅图书部分)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而目前也还是我们整个出版业生存的基础。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计划性”图书,它在整个行业的印张、册数、码洋、利润中所占比率的大小,成为衡量目前图书市场化程度高下的标志。在过去几年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权威资料中,不难发现中国出版市场的真实面貌:1999年中国图书总销售额73.3亿册,总码洋355亿元,其中有38.08亿册是课本,这部分码洋约占200亿元;2000年全国图书总销售68亿册,总码洋364.76亿元,其中有35.6亿册是课本,这部分总码洋占180.81亿元;2001年中国图书总销售69.25亿册,总码洋408.49亿元,其中37.25亿册是课本,这部分码洋占到169.11亿元。这些数字看出,在中国历年的图书销售中,大于1/3的销售额来自“计划性”图书的销售。这说明,中国图书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
我国出版业的增长与其他许多行业的大步发展相比,明显滞后,这与这个行业的绝对垄断有关。全国570家出版社全部归国有,目前尚不允许个人或其他非国有经济单位注册成立出版社。由于行业垄断,行政干预过多,将大量对文化产业有兴趣的资金拒之门外,使得出版业长期处于贫血状态。
尽管也有民营书商已经介入出版,并在图书市场表现活跃,但他们处于半地下状态,只能从出版社取得书号,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出版权。因此,民营资金对出版的投入并没有法律保障,还处在小打小闹的阶段。目前北京地区与图书出版有染的文化公司(或工作室)约2500家,真正以图书出版为主业的有1000余家,其中约有50%的图书工作室是以文化公司(或中心)的合法面目出现的。从运营规模上看,现已登记注册的图书工作室注册资金从3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多数图书工作室的年销售码洋在100万元以上,销售码洋在1000万元以上的不足100家。民营书商作为一个灰色地带一直没有得到国家明确承认,影响了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
由于政策壁垒,使得大资金不敢进入出版。尽管随着进入WTO之后,在图书发行环节已经逐步放开,达到一定条件的民营企业可以有总发行权。但在出版环节,不仅裹足不前,而且最近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的许多管理规定与出版的市场化努力背道而弛。在投资不安全的情况下,民营书商的操作必定是短视的,很难有中长期的打算。这也使得大量图书处于低水平的重复生产,少有创新,对于出版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文化也是人民必须的精神产品。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文明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吃穿住行这些基本消费满足以后,就是精神消费,就是需要有更多的社会文化产品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我党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为重大的决策,写入了十六大的决定,这就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指明了方向。“十六” 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渠道、途径和必须,这就解决我们长期忽视文化的实质内容、只讲求它在意识形态的作用这样一种偏见。文化的发展不能单靠政府的投资,要利用社会资本来办,这是一个简单而明白的道理。
基于以上事实和分析,建议如下:
一、鼓励现有的出版社拓展融资渠道,不仅允许吸纳内资,还允许吸纳外资。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控股出版社。通过体制创新,将民营书业纳入出版体系之中。
二、建立相关法律,保障以上投资的安全。
建议办理部门:新闻出版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