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我身边的优秀教师——2006年教师节专题 > 我身边的优秀教师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坦荡人生
——记北京市朝阳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诸平
 
 

    诸平:研究员,第七届国家督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管理学科组专家,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

    在教育研究界和教育督导界,诸平的名字并不陌生。在教育报刊、杂志上,我们经常见到她的文章,思维缜密,文笔则十分犀利;在朝阳区的学校,在民进北京市委召开的有关教育的调研座谈会上,我们经常能见到她的身影,见解独到,谈吐却不失优雅。在朝阳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再见到她,一件色彩柔和的毛衣、一条兰色牛仔裤,成熟的韵味透出几分朝气。当我们提及采访,她惊诧道:“采访我?平常人一个,无背景,无声望,无成就,一点儿也不成功。”快人快语,率真坦荡。我们不禁会心一笑,这就是诸平。

    为人民请命,为大众进贡献

    作为共和国的同辈人,诸平从小听熟了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的故事,她认为那是一个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时代,也是那个年代最有光彩、最具感召力的地方。那个时代培养了她对信仰的虔诚,对真理的热爱。她相信社会有公正,世间有真理,并因此相信理想、追求和奉献。她说,与那个年代的人相比,今天的人更有活力,但很多人不再相信社会公正和真理的存在,因而诋毁崇高,轻贱人的品质的高贵。在很多人眼里,追求崇高和品质的高贵不仅“傻气”,甚至颇有点“自绝于人民”。而诸平始终坚信:正是因为有信念,人才有追求、能奉献,才能超越现实的、物质的存在。

    上初中时,诸平遭遇了文化大革命,十余年中,她一直作为普通的农民、工人,生活在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生活在社会最基层,与中国人民一起经历的思想变迁与震荡,奠定了她的价值观基础。

    那一年,每个班都开始斗学生、斗老师,爱读书,信道理的诸平认为,团结两个95%也不至于班班斗学生、斗老师,于是“不知死活”地写了书面意见,直陈观点。不谙世事的她突然发现不仅最脏最累的活儿都归自己,而且没有一个人敢于理她了。“认理儿”的品性和做人的尊严第一次受到严峻的挑战,也接受了一次真正的洗礼。

    17岁那年,她到山西省左云县农村插队,为了改良品种,与几个女同学一起,磨破了嘴得到村边一块盐碱地作为试验田。为此,她们搭拖拉机,到百里地外的邻县寻找种子;别人收工了,她们才能用人家耕完地的牛,一半牛耕,一半人拉地耕地、播种;下雨了,她们冒雨施肥;收工了,她们打着手电出板报,宣传科学种田……。令她感到骄傲的是,两年后,试验田扩大到29亩,种有麦子、谷子和莜麦等作物;四年后,全村的土地都使用了试验田的种子。几年的经历使她深深懂得了:英雄主义没有灿烂的圣光,“做事”比想象的艰苦得多。

    诸平20岁那年山东大灾,几个怀抱婴儿的妇女到她插队的村里乞讨。可当时村里的百姓自己尚未温饱,长达4个月的冬季只能用萝卜和土豆糊口,不敢收留人口。一个妇女连同她怀里的婴儿,冻死在场院的小房子里。今天提起此事,诸平仍然热泪盈眶,她说:“我真正看到了中国,看到了农民,不仅令我立志终生为人民请命,为大众进贡献,而且至今提醒我,只有知民心向背,才能知从政取舍”。

    追求真理,勤于思考

    文革之初,诸平像绝大多数中学生一样,满怀热情地投入进去;当批斗老师、学生,并对他们进行人身侮辱时,她投入的步子放慢了;而当“毛主席万岁”成为“林副主席”的“教导”时,她的怀疑时代开始了。下乡后,一面是尚未温饱的农民,另一面是四人帮“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激发了诸平的怀疑精神,她决心将过去所有未经过自己消化就吞进去的“宿食”,那些似是而非的“真理”呕吐干净;同时,也激发了她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热情,她开始了用自己的头脑学习与思想的过程。

    文革后,她进入大学学习,毕业后从事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又被选派到澳大利亚留学,并获得硕士学位。她一直葆有追求真理的热情。由于不图务虚名,不浅尝辄止,善于学习,勤于思索,诸平逐步具备了较好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研究水平。

    作为理论研究人员,诸平从不忙于“上条陈”,追“热点”,而是不懈地探究教育发展和学科发展的规律。她认为:很多“热点”问题之所以反反复复老是热,除了实践的需要,更多地是由于缺乏“冷”思考,理论工作者跟着“热”,就事论事。理论研究的责任是发现规律,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正确的策略。她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记得在一次学术年会上,听着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教育规律的讨论,一言未发的她突然开口说:这些讨论似曾相识,从“教育规律”、“社会主义的教育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规律”到今天的讨论,到底什么是根本的东西?如果“教育规律”是根本的,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种讨论,如果根本的是其他,还要教育规律做什么?至今还给在座的人留有深刻的印象。求索根本的、带有普适性的教育规律是理论工作者的使命,对研究而言,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对研究者而言,它则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因此,诸平虽然发表的论文不是太多,但篇篇言之有物,观点独到,逻辑严谨,令人过目难忘,而且大多被多次转载、收录。

    作为政策研究人员,1992年以来, 诸平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研究”, 主持并与其他同志共同承担“区域教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该研究论文《中国农村区域教育发展综合评价及分类的方法研究》,已被收入红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改革成果通报》(理论卷),同时作为主要执笔人之一撰写了报告《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研究》,已被收入1997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年鉴》一书;1995年参加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她负责“妇女与教育”论坛的“21世纪妇女教育面临的挑战”分论坛的学术与组织工作,撰写主题发言稿,并负责该论坛论文的出版工作,该书已于1996年出版;她承担了国家教委委托的“我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研究”主体部分的起草工作,研究结果转化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同时,还组织或承担了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义务教育目标监测”, 国家“九五”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 国家“九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课题的其中一些子课题的研究, 完成了一些有分量的工作。

    作为研究员,她还参与和承担了中共中央一些重要会议文件的起草工作,如,199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报告初稿关于“教育部分”修改意见的起草工作;1994年1月完成国家教委“对中科院‘中国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同年4月撰写国家教委上报李岚清同志“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199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报告初稿中关于“教育部分”修改意见的起草工作,等等。

    在进行政策研究时,她依旧保持着知识分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执著品格,一方面,她敢于坚持遵照科学范式开展研究工作,反对用政治逻辑和权力关系禁锢研究结论;另一方面,政策研究又培养了她不当家也知柴米油盐贵的务实态度,引导她突破从理想状态出发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局限,突破那种“不是社会主义的,就是资本主义的”绝对二分法的思维方式。

    1999年,她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有点远离实践,于是主动来到朝阳区,成为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

    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世界各国包括1949年以前的中国都有督导制度,新中国建立后曾一度被取消了。1977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提议下,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逐步恢复。但是,相对于各级教育局、教委来说,教育督导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年轻部门,由于不掌握资源的分配权,在转轨没有完成时,它又是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弱势部门,职能不清,定位不明,管理体制不顺,开展工作困难,“做事”还是比想象的艰苦得多。

    几年来,诸平坚持观念创新,敢为人先;制度创新,打好基础;方法创新  真抓实干,从全新的角度设计战略,设计方法,筚路蓝缕,励精图治,除日常工作以外,一年一项创新,打开了朝阳教育督导工作的局面。

    1999年,在区政府主管领导的直接指导下,诸平带领教育督导室组建了朝阳区社区教育督导网络,按地域设立了25个社区教育督导工作站,聘任了25名工作站站长和137名(含站长)德才兼备、经验丰富的校长、教师担任兼职督学,解决了督导工作长期存在的队伍问题,实现了教育督导工作机构的创新,为督导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2000年,她带领教育督导网络在完成200多所学校的综合督导工作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建立了督导结果的报告、通报和公告制度,进行了教育督导制度的创新,并刊印了《朝阳教育督导通讯(专辑)》,《朝阳教育督导通讯(动态版)》和《朝阳教育督导简讯》,从而一方面加大了社会对督导工作的参与程度,成为教育向社会开放,社会了解教育、参与教育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增强了督导结果的使用力度,形成了督导的威信。

    2001年,针对朝阳区学校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督导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诸平与全体督学一起,开展了“借鉴ISO9000原则,改善学校管理”的发展性评价试点工作,坚持在工作中突出对学校管理过程的评价,淡化用终结性指标进?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