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我身边的优秀教师——2006年教师节专题 > 我身边的优秀教师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林鹏与红树林的一世之缘
 
 


    在中国,只要一提起红树林研究,人们就会自然想起著名的红树林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生态研究所所长林鹏教授。

    早在1985年,澳大利亚海洋研究所举行的一个国际红树林会议上,林鹏关于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介绍赢得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会议执行主席、著名的红树林专家费德尔教授拉住他的手连声赞叹。这个报告的研究成果打破了“中国除了台湾外没有红树林”的偏见,使国际学术界改变了对中国大陆红树林及其研究的不正确认识,也使林鹏这个名字和中国的红树林密不可分。
 
    决心研究只想为国争一口气

    红树林是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周期性遭受海水浸淹的“海滩森林”、“海底森林”,能保护堤坝,减轻风暴浪潮灾害,消除海洋河口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为红树林倾注了毕生精力的林鹏曾被戏称为在“海底种树的教授”,说起与红树林的不解之缘,林鹏饶有趣味的跟记者谈起自己第一次见到红树林的情景。那是1953年,林鹏还在厦大生物系读书,在导师何景教授的带领下,第一次认识了红树林,他回忆道,当时觉得真有意思,竟然有树长在海里。

    1977年,林鹏吃惊的发现《湿地海岸生态系统》这本书把中国的红树林列为空白。1980年,美国学者说中国的红树林已经消失。这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也挫伤了林鹏的心,他下决心要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

    当时条件很差经费不足,国内也有人说红树林研究没什么前途了,林鹏却坚持说:我们得有志气!20世纪70年代末,林鹏带领一个科研组深入沿海省份,足迹遍布国内所有的红树林区。数年的野外考察异常艰苦,经常要在没膝的烂泥里浸好几天。想起当年,林鹏笑言,当时就是想着要为国争光,也是为民造福。随后林鹏又带领他的科研组在中国的三大红树林基地——海南东寨港、广西英罗湾和福建九龙江口,分别进行了为期6年、5年和11年的定点系统考察。

    曾被交警宣布死亡

    1987年的一次考察,让林鹏与死神擦身而过。考察工作接近尾声时,林鹏在赶回学校给研究生上课的路上不幸发生了车祸,身负重伤,四肢仅剩左手完好,当时被交警宣布死亡。两个小时后他竟醒了过来,之后,他做了5次手术、全身开了7个切口,住院就住了一年半。当学生们看到老师全身被石膏裹得严严实实,仅看到青肿的眼睛,眼泪都止不住的往下掉。

    在住院的400多天里,林鹏躺在病床上撰写科研论文,抓紧点滴时间修改《海洋植物学》这部书,并做一些翻译和校对工作。病情减轻时,林鹏坐在病床上,对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的考生进行复试。

    出院第二天,他撑着双拐,在他家客厅里,为研究生主持论文答辩。答辩会上林鹏特别兴奋,他甚至忘记自己是一个刚出院的病人,完全沉浸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中。

    1991年,林鹏接受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任务,由于车祸留下的伤还未完全痊愈,大家都劝他不要去,他一口回答:“我一定要到现场!”同事们知道林鹏的一贯作风,看他这么坚决,也就没再阻拦。研究生和助手们只好搀扶着他到林地。

    正是这样的全副身心投入的科研考察,林鹏系统揭示了中国主要红树植物与海岸湿地生态环境的相关适应性,首次在中国跨越四个纬度,成功地引种4个优良红树物种,首次提出红树具有高生产力、高归还率、高分解率的“三高特性”。林鹏还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红树林生态系统学会制定《红树林宪章》,并根据中国实际情况界定了中国真红树种类标准,该标准已为全国广大红树林研究、保护和管理人员所采用。他提出红树林胎生和抗盐胁迫的新观点,在揭示红树植物起源从陆域向海域转移上,从木材结构演化和胚轴发展过程的“返祖现象”,纠正了国内外学者曾认为盐分积累的旧观念。

    林鹏的研究成果,打开了中国红树林研究走向世界的通道,填补了国内在这个方面的空白,使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和保护工作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并占有一席之地。
  
    早年当学徒、卖盐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享誉海内外红树林生态学科的工程院院士早年有段当学徒、卖盐谋生的经历。

    1931年,林鹏出生在福建晋江,随后随父母迁居闽西龙岩。由于家庭生活苦难,17岁时他辍学去当了半年的学徒,后来由于亲友的支持得以继续回校念书。然而等到要报考大学的时候,因为家里出不起报考厦门大学的路费,林鹏只得放弃了,为了生计开始挑担赶集的生活,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和弟弟挑着一百多斤的盐担子到四十多公里远的镇上去卖。然而上天终究不肯错过这个优秀的人才,1951年挑着盐担子的林鹏在龙岩街头的布告栏发现了厦门大学由于金门炮击将迁到龙岩,并且补招三十名学生的消息。

    林鹏再不肯放弃这宝贵的机会,并终于获得了家人的同意,结果他以第三名的成绩被厦大生物系录取了。

    回想当初,林鹏说,艰苦的生活不但磨砺了他坚韧的性格,也使他明白了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有两个代价总是形影相随:牺牲和困苦。这种坚韧的性格贯穿了林鹏的一生,在今后发生的很多事情中都有体现。
  
    痴心不改申报十年终成院士

    做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林鹏取得的成果之多令人称奇,多年来,林鹏共独立撰写和参加编写出书14部,44万字的《植物群落学》被许多专家称之为中国第一部自己出版的植物群落学著作,除此他还国内外发表论文300多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部(省)级二等奖4项,省部级三等奖8项,共14项。

    虽有如此成就,林鹏申报院士的路可是颇不风顺。谈及这个话题,林鹏一点也不避讳自己申报院士用了十年的时间,终于在2001年成功。他很率直的说,我觉得自己有资格成为院士就申报了,只要有申报,我就填表啦。谈及长达十年的申报时间,林鹏认为院士申报是很公平的,只是多少会受到所属学科的地位的影响。现在终于成功,林鹏觉得自己当之无愧。

    一番谈话尽显林鹏做为科学家的率真和执着之气。然而这样的性格还是给他惹不少“麻烦”的。1996年,福建龙海县甘文尾围垦工程准备在九龙江口上马。林鹏经过实地考察论证,认为这个工程不仅会损害500多亩红树林,还会影响当地的防洪抗潮能力,危及海沧码头和漳州码头的安全,明确反对围垦。林鹏说,当时有人指着鼻子骂他,也有人匿名写信无端指责他,扬言要来100个人到林家静坐。但最终林鹏还是不畏恐吓、威胁,以一个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精神,坚决建议有关部门取消这个工程,避免了20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为此,福建省政府授予他“福建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奖”。


    坚持培养造血型人才

    林鹏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丰硕成果,而且在教学岗位上辛勤育人,培养了众多优秀学生。他主张培养自立自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才能适应国家的需要。他对研究生的培养,不是采取“输血型”的教育,而是注重培养他们成为“造血型”人才。一有机会,他就让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和国内外专家的学术讲座,增长学生独立工作的才干。

    林鹏常对学生讲要“一本书主义”和“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说既要尊重老师,认真读书,又要不怕权威,敢于提出新观点。他说:“我真诚地希望,你们都能胜过我,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样,科学事业才能不断发展。”

    数十年来,林鹏先后指导培养了博士后研究人员8名,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25名,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遍布国内外,成为生态学领域的高级人才。

    林鹏在红树林生态学领域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代表了中国红树林现阶段研究的最高水平、他被选为中国生态学会红树林研究学组执委会主席,第二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委会委员,担任国际红树林生态学系统学会(ISME)首届理事会唯一的中国理事并连任,并成为国内外同仁公认的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的权威和学术带头人,被台湾学者推崇为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大师。厦门大学红树林研究中心也被誉为中国的红树林研究中心。

    盛名之下的林鹏显得很淡然,他自言一生有三句座右铭可以对过去做个总结——“方向明、干劲大、及时总结”、“顺境时更加谦虚、逆境时更加自强”、“有志者事竟成、有恒者业必兴”。他说:“过去我是这样的,以后也将如此。我要工作,直到最后一息。”

    一句话轻轻拂去各种荣誉的光环,73岁的林鹏,还将继续在科学的宝库里探寻新的宝藏。



(责任编辑:温迪)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