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两会”、跑“两会”,看“两会”、读“两会”,是三月中国人政治文化生活的焦点。感受今年的“两会”,不论是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小组讨论,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气氛、人文关怀。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温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详细地谈到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特别强调重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所以,今年的“两会”上,文化方面的提案,比如传统文化的保护、文化体制改革以及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话题大大增加,有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更是成为“两会”讨论的一个热点。
一批“文化人”在会上参政议政异常活跃。出席“两会”的文艺界委员,不用说冯骥才这样的“大师”高声疾呼“保护我们民族文化之根刻不容缓”,言之谆谆而切切,濮存昕委员“人文奥运需要自然流露”;姜昆委员“加大传统艺术保护力度”;韩美林委员“经济发展不能忽略文化建设”,老中青三代文化战线的委员不甘人后,为文化保护、建设建言献策。
旁听小组讨论会,委员们对文化建设深入的探讨、务实的建言,令人感动。就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来说,政协委员们多次提出了相关提案,他们积极倡议,并为之奔走呼号。冯骥才委员去年就踏访了7个省、市、自治区的数十个乡村,亲自踏勘民间遗存。
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是因为这些委员们深切地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不断提高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更是精神传承之根,保护和传承正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
“两会”,勾勒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委员们欣喜地看到,国家在着力解决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同时,也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和巨大的投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护传统文化,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会上,委员们发言时饱满的精神、昂扬的锐气来自于对祖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热爱,来自于对国家美好前程的殷殷期盼,更来自于一种神圣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
这种激情和锐气深深地感染着记者,感染着委员身边的每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