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 Poliakov)是世界濒危灭绝的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列入附录Ⅰ物种。原属森林动物,分布在喜马拉雅山、阿尔金山的密林中,由于地质和自然生境变迁的原因,野马逐渐演变为草原荒漠、半荒漠动物,栖息在平原、丘陵、戈壁和荒漠中。大约在中古时期,野马就生存在准噶尔盆地西起玛纳斯河流域沿乌伦古河向东至卡拉麦里山、北塔山一带。另外,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科布多盆地也是历史上的一个分布区。在地球上的其他区域从古至今很少发现普氏野马踪迹和记载,由此说明普氏野马始终是地球上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十九世纪鞑靼(Tarpan)野马灭绝,普氏野马成了唯一的野马。直至二十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生活在准噶尔盆地的普氏野马绝迹。目前全世界普氏野马的数量加起来还不到1300只, 因此,人们把野马看作是比大熊猫还要珍贵的野生动物。
1887年,由俄国人普热瓦尔斯基在中国新疆奇台县至巴里坤县的戈壁上猎捕到野马标本,并由俄国学者鲍利亚科夫定名为普氏野马。1890年德国探险家格里格尔从我国准噶尔盆地捕捉到52匹野马幼驹,经过长途跋涉,运往德国汉堡后,仅存活28匹,其中13匹成功地繁殖了后代。当今存活在世界各地的野马均为其10~1l代后裔。1978年,在荷兰阿纳木动物园召开的第一次国际野马会议上,与会的各国专家提出让野马重返原生地,通过再驯化及适应性训练,恢复其在自然条件下的繁殖及生存能力,逐步扩大种群,最后达到在自然界中自然繁殖生存的目的。因当时散布于苏联、美国、西德、东德、荷兰、波兰、英国、瑞士等国的动物园、私人手中和禁猎区的野马仅400匹左右。加之长期处于与自然隔绝的人为圈养环境,使野马野生状态下具有的许多优良生物学特性(基因)不断退化消失,同时繁殖能力退化,遗传性疾病增多,从而导致野马面临着在地球上灭绝的危险。由于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是野马的原生地,而且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地域广阔,且具备野马放养的基本条件,因此,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及各国专家学者提出在中国新疆放养野马的建议。中国承担了拯救这一濒危物种的使命。原国家林业部先后与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德国海拉不伦动物园签署了有关协议。1984年开始,原林业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国内多学科的专家、教授,对野马回归故乡后,面临的成活、繁殖、系谱管理、饲养繁殖等问题进行了多次论证,并组织专家行程几千公里选定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距新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南界60公里处的现今野马中心地址。1985年,原国家林业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野马繁殖饲养中心”,机构改革时又易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野马繁殖研究中心”。主要目的和基本任务是:通过人工饲养繁殖,努力发展野马种群,进行野马野化研究实验。自野马中心建立以来,先后从美国、英国、德国引回18匹野马,在各级政府和林业部的关怀下,通过野马课题组及广大科研、饲养人员的辛勤努力,目前,野马存活数已达到175匹,野放34匹,使新疆在册野马数量达到了286匹。野马中心现有土地9000亩,已成为亚洲最大野马饲养繁殖基地。因其成果显著,野马繁殖研究课题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野马野放问题,寄托着社会各界的殷切期望,但经费短缺是野马拯救工作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虽然近期各界通过认养野马活动筹集部分资金,但仍是杯水车薪。为使这项事业最终能达到其恢复物种的目标,我们建议将普氏野马应列入国家林业局实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中的重点物种由国家列入投入予以拯救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