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全面客观地分析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而探索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一、“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据2005年1月卫生部的统计:我国目前有近一半的人有病不就医,近三成病人应住院而不住院。近8年来,我国人均门诊费和住院费每年分别增长大约13%和11%,大大高于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卫生费用构成中,60%为居民自费,25%靠集体负担,政府投入只有15%。“看不了病、看不好病、看不起病”仍然是当前的突出问题。
1、“看不了病”——反映了“看病难”问题
主要体现在城市大医院,表现为“三难”:一是就诊难。流程繁杂,来回排队,特别是看专家更难;二是住院难。住院床位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三是医生难。医疗风险高,医疗纠纷多,医生思想包袱重,精神压力大,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2、“看不好病”——反映了“医疗技术落后”问题
主要体现在农村乡镇卫生院,表现为“三低”:一是医务人员素质低。乡镇卫生院大专毕业医生很少,人员老化、知识老化,技术落后。二是医疗水平低。缺乏基本的医疗设备,医疗条件差,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卫生院仍靠血压计、听诊器和体温表“老三件”开展工作,难以承担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三是就诊率低。我们在江西农村了解到,由于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 37%的患病农民应就诊而未就诊,65%的患病农民应住院而未住院,“小病拖,大病挨”情况普遍。
3、“看不起病”——反映了“看病贵”问题
在城市和农村都普遍存在这一问题,主要体现为“三高”:一是药品价格高。尤其是进口药、合资药贵;二是人工耗材价格高。如人工关节、人工支架、人工晶体等;三是检查费用高,且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全面检查多。螺旋CT检查费用300—400元,核磁共振检查费用800—1000元。
二、“看病难”、“看病贵”的症结究竟何在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总体投入不足
以江西省为例,2002年江西省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2.46%,2003年仅仅是2.48%(还含非典因素)。2004年底,江西省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工1.96张,卫生技术人员2.76人,而每千农业人口拥有乡镇卫生院床位和人员分别为0.61张,1.02人。
2、资源分布失衡
有限的医疗资源80%集中在大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大医院,只有20%在农村,3/4的农村人口只占1/3的医疗卫生费用,卫生资源分配呈“倒三角”型,城乡之间、省市之间、县域之间卫生资源差距不断扩大。
3、社会医疗保障不健全
城乡社会医疗保障的覆盖人口只占少数,且范围不断缩小。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表明,城市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口比例为30.2%,公费医疗为4.0%,劳保医疗为4.6%,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占5.6%,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占44.8%;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比例为9.5%,各种社会医疗保险占3.1%,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占8.3%,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占79.1%。也就是说,近80%农村人口和近50%的的城市人口在遭遇疾病风险时无法得到扶助,他们陷入了生不起病,看不起病的境地。
4、公立医院定位不清
公立医院既被作为非营利医院,又被简单地推向市场,承担着自负盈亏的效益压力,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约占全国医院总数的85%以上,国家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逐步由全额补助、差额补助到部分项目补助,医院主要靠向市场提供医疗服务以获取收入。在国家投入占医院经费总数8%-10%的情况下,不得不“以药养医”。
5、医疗服务体系不健全
反映在三个层面上。一是片面发展大医院,忽视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造成患者涌向大医院。二是城乡医疗水平的巨大差距。 乡镇卫生院普遍比较落后,许多卫生院难以维持,卫生院的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医疗服务网底不牢。三是预防和医疗的差距。在防病控病的公共卫生领域投入太少,重医轻防现象长期存在。疾病预防事业费约占国家卫生事业总投入的10%,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40%——60%。这与发达国家比较,还相差甚远。
6、药品价格虚高
我国现有7000家国内制药企业,制造几十万种药品,有1.6万家药品批发企业,还有难以计数的大大小小药品销售商,市场激烈竞争迫使制药企业采取各种竞争手段,也包括不正当手段,以促销药品。药品价格审批主要集中在国家物价部门,10%由政府定价,90%由企业自主定价。一方面,审批部门对制药生产成本等信息难以掌握,另一方面,企业将药品折扣、回扣、让利、经销费用等都打入成本,又得到审批部门的认可,物价部门现有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手段在控制药价虚高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7、医院内部管理不严
医疗行业不正之风没有取得根本性好转,医护人员的业务收入与其奖金分配挂钩,以致出现小病大看、开大处方、重复检查等等问题。
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任重而道远
为了化解看病难题,促进医疗和谐,我们建议:
1、整合医疗资源,健全医疗服务体系
第一,根据卫生部提出的改革思路结合各地实际,保留一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在保证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条件下,其余的公立医疗机构改制成社会非营利或营利性医疗机构,放开医疗服务市场,鼓励民办医院和私人医生的发展。
第二,保留的公立医疗机构要体现公益性质,切实负责城乡居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控制公立医院收费标准和收费规模,核定匠院的支出,保证差额补助,彻底打破“以药养医”的格局。第三,大力加强标准化的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将主要卫生资源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转移,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
2、加大政府投入,健全医疗保障体制
第一,政府需要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向全社会成员免费提供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第二,统筹城镇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完善城市医疗保险制度和保险法律法规,规范医疗保险市场。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规定全面实施基本医疗保险,鼓励和支持各种补充医疗保险,为城镇所有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保障。第三,积极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帮助农民解决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各级政府应将医疗救助资金纳入预算,并动员和鼓励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和个人自愿捐助,建立独立的医疗救助基金,按举定严格管理。
3、加强政府监管,综合治理“药价虚高”
第一,强化药品监管职责,对制药企业生产、药品营销市场和医院的药品运行实行全方位的监管。打击不法经销行为,严格杜绝假药知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药品进入医疗市场。
第二,物价部门要改变定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药品定价体系,进行“阳光”操作。
第三,完善招标采购制度,建立药品招标釆购有关法规,简化招标采购程序,减少流通环节,切实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加强药品招标的后续监管。
第四,严格禁止违规虚假医药广告,广告媒体部门要自警自律,不图利、不违规,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
4、加强医院管理,健全法制,优化舆论环境,构建和谐医
切实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改进服务流程和服务态度,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管理,避免将非医疗成本转嫁给病人;认真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改变将医护人员的业务收入与其奖金分配挂钩的做法,将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贡献大小作为收入分配的主要依据;严禁乱收费,严禁大处方,严禁开单提回扣;健全管理机构,完善医疗告示和医患沟通制度和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患者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也应得到法律的保护,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有关法律不完善,执法部门甚至推委退却,医生遭无理围攻,人身安全受威胁,医院拿钱摆平。要完善法制环境,完善处理医疗事故的法律、法规。优化舆论环境,公平、公正的引导舆论,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