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农民工)所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逐渐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解决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上,各级政府加大了监管力度,取得了实效,得到了社会的赞同。在此基础上,党和政府应该从更深的层面上研究进城务工农民的有关问题。
进城务工农民是农村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种方式和重要途径。从相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上看,2003年,这部分人员的数量已达9000多万人,目前估计在1.5亿左右。因此,不论我们是否希望农民进城务工,它已成为摆在当今社会面前的现实问题。在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进程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舆论应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报道,引导公众正确看待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这一正常现象。从我国中长期的经济、社会结构和战略发展的角度看,积极规划并使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家属的一部分转化为城市居民,不仅能够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的传播,拉动农村的经济、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是调整我国农村和城市人口比例,缩小城乡差异的必然途径,它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以下问题的充分重视和研究力度。
1.认真研究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转化为城市居民的可能性、障碍和实施规划。根据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态势,今后5年对劳动力的需求还将持续增加。目前,国家正通过并开始实施“十一五”规划,要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研究农民工向城市居民转化的有关制约因素,提出可行性办法,确定适当比例。该比例应符合农村和城市人口比例调整的总体需求,符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考虑和兼顾国家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承受能力以及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城市居民对农民工转化的认同程度等多方因素。
2.解决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向城市居民转化的经济基础问题。经济基础问题普遍反映在两方面:一是农民工的工资标准,二是农民工的劳保和社会保险问题。据媒体报道和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农民工的工资标准偏低。在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农民工的每月工资标准是500~600元左右。如果是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或临时用工,工资标准更低。另外,农民工的劳动保护和保险问题根本没有得到用工企业和单位的重视,从而导致从事重体力和高危险工作的80%的农民工承担着巨大的身体安全风险。处于上述状态下的农民工不但在经济上无法向城市居民转化,而且当出现各种意外风险时,即使付出多年的劳工收入也难以解决问题。这就是农民工长期流动而不能逐步转化为城市居民的经济基础问题。为此,作为第一步,建议国家在经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强制性的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和不同工种的最低工资标准,并且随着社会的物价的调整而合理波动,同时还应明确规定,相对稳定在同一工作单位并在同一工种工作一定时间的,应比照正式工作人员增加其工资收入。
3.奠定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向城市居民转化的社会基础。社会基础问题从外观表现形式看,是农民工是否享有城市居民的合法权益,而从内在心理层面看,是城市的党政管理系统和居民是否认同和接纳农民工取得城市居民的资格。从我国目前城市的资源配置、承受能力和社会心理来看,解决农民工向城市居民转化的社会基础问题也有很大难度,而且,此类问题只靠农民工增加个人的经济收入时不可能得到解决的。所以,单纯有限地提高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只是解决绝大多数农民工的城市生存基础问题,而关键是解决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反映在农民工向城市居民转化的社会基础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户籍问题、社会保险问题、医疗救助问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工会组织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能逐步、有效地得到解决,不仅无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农民工得不到人格尊重,居住条件极差,子女无法顺利完成义务教育,有病得不到医治和救助,正当权益受到伤害而得不到社会舆论的及时反映等问题还将持续甚至加重。因此,各级政府和社会应该也必须关注和研究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向城市居民转化过程中的社会基础问题。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明确农民工在城市居住的法律地位和保障问题。应有计划、分步骤地废除一些歧视农民工进城的相关政策和规定。
除了上述三个问题外,从长远考虑,还需要解决好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问题。目前,各级基础政府组织了一些简单、临时性的职业培训工作,但主要是面对城市中简单的、重体力、高职业风险工作岗位的培训。如果职业培训工作不能得到提升,农民工即使是转化为城市居民,也会因没有劳作技能而陷于生活困境。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更为艰难和复杂的,它需要政府、企业、受益者三者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现阶段可能作为的,就是政府对用人企业和农村务工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实行强制性要求。从长远发展看,这也是极为必要的。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现行的主要途径是高等院校毕业的农村学生和市场经济早期致富的农民,他们占农村人口的比例非常低。所以,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现实的途径应是将研究并积极推进部分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居民。因此,呼吁全社会从理性和更深层面上认真总结和分析市场经济下我国农民工向城市居民转化的有效方法和可行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