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6年两会专题 > 代表委员献策 > 教育


朱永新:关于严格控制大学建设新校区的建议

教育


  提案事由:

  作为高校扩招的应对措施,全国许多大学都掀起了建设“新校区”的浪潮。由于大学新区建设满足了地方政府追求GDP的冲动和需求,所以能够以行政划拨方式而不是以市场机制获得建设用地,并可以减免各种相关费用。因此许多高校不管条件是否具备,纷纷上马扩建,有的高校甚至有三四个校区。同时,这种低成本的扩张方式也引得投资者蜂拥而上,许多大学新区建设工程甚至做成了房地产项目,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
    
  第一,大量贷款带来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大学扩建的贷款额度动辄数十亿人民币,正常情况下根本无法还清,其中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以一所大学借款10亿元计算,年利息就达5000万元,招收1万学生,学费收入也才4000~5000万元,还贷期限即使可以长达20年,还是难以解决问题。许多学校沉重的还贷负担,已经产生了新的金融风险源。为了还债,高校不得不再扩招、再增加学费,不断增大教育成本、加重百姓负担,从而走上一条恶性循环之路。在基础教育无法输出更多生源的情况下,盲目扩大高校招生规划就只能通过降低招生质量的方式来实现,这也间接造成当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评价不高、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形成“生源质量差”――“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困难”――“高校声誉下降”的怪圈。

  第二,新校区规格攀比,过于追求美化和景观效应,违法圈地现象严重,许多学校占地数千亩,造成土地等资源大量浪费。大部分新校区盲目追求土地面积特别是绿化面积,浪费惊人;盲目追求高标准,互相攀比。

  第三,大学新区的建设也使本来有限的高校学术文化资源过于分散而捉襟见肘,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贫乏,除了上课、学习,课外活动很少。大学新区里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本科新生,没有高年级或高学历师兄师姐的带动,更感受不到学术大师的熏陶浸染,连教师授课都是乘校车来去匆匆。所谓的学生社团等各种组织形同虚设,少有社会活动、讲座、演出,缺乏大学应有的多姿多彩的生活和应接不暇的新鲜事物。许多学生觉得,大学新区的生活像高中生活的延续,没有舞台去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完全感受不到大学的氛围。

  第四,大学新区一般处在城市偏远的城乡结合部,交通及文化、生活设施都不发达,周边人员结构复杂,治安环境堪忧,高校的管理也鞭长莫及、难以统一。身在其中的大学生不仅享受不到现代化的城市文明,还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第五,有的大学新区的场地设施虽然比较先进,但由于地处偏远,没有人气,连开放时间都得不到保障。图书馆里藏书很少,报纸杂志也很陈旧,宽大的图书馆只能用来自习,礼堂基本没什么活动。更多的大学新区则是先建宿舍楼和教学楼把学生招来再说,礼堂、图书馆、体育馆则是边建设边招生,周期一般都是二、三年,大学成了一座工地,连一棵树都见不到,大学精神和文化面临断层和枯竭。简单地圈地扩建大学新区,对于大学来说,是支离破碎的;对于学生来说,接受的教育是残缺低质的。

  本案建议:

  大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客观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经济背景,是一个长期、渐进发展的历史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是短期内人为“造”出来的,更不是做简单的加法,完全按照企业化的操作模式来建设大学新区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我建议:

  第一,国家应该加强对大学新区建设的规范,严格审批,化解风险。大学新区的建设绝不能听之任之,应该报请高一级部门进行严格审核。即使必要的建设,也要充分考虑到本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产业等综合条件,按其自身规律来成长,而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

  第二,国家要严格控制高校建设新校区的贷款,加强对大学新区建设的财务审计,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的还贷能力,降低金融风险,鼓励建设节约型大学。

  第三,国家在评估大学的时候,应该取消人均占地面积的指标,而应该强调土地利用率。

  第四,政府对大学新区的建设规划应该有更加明确的要求。大学新区的建设要求人口相对集中的规模化,要求比一般园区更加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有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到达市区,以及其他配套的生活、文化基础设施。同时,学校一定要起到中心的作用,即学校处于整个园区产业链的最前端,要将研发功能和产业功能附着在上面,起到服务社会的作用。

[关闭窗口]

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Email: webmaster@m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