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事由:
2004年,我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递交了个关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有关部门的答复是“原则上国家不再设立什么节了”。然而,2005年,国家设立了航海节,前不久,国务院又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航海与保护文化遗产固然重要,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读书更重要。因为,一个不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是病态的社会;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一个创造力贫乏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我再次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
一、出于对国民读书现状的忧虑。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国民阅读(图书)率呈下降态势。以识字者总体样本为基数计算,2003年比1998年下降了8.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下降了7.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下降了9.6个百分点;全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读者大概只占到5%左右。而在某大学的调查更令人吃惊:部分学生大学四年未读一本书!上海市首次发布了《2004年上海城市读书指数报告》,据该《报告》,上海市是全国读书指数较高的城市,上海人均年读书量约为6~10册。然而,这个数字与犹太人、前苏联和美国等民族或国家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全世界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为55本;美国现在正在开展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50本的计划)。对国民阅读率纵向比的下降态势和国民阅读情况横向比的差距,我们不无忧虑,这种忧虑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民族责任感,驱使我们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以推动全民读书活动的开展。
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读书传统的民族,“积财千万,无过读书”是中国传统家庭千百年来恪守的信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许多读书人追求的人生理想,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也成为历代传颂的苦读勤学的佳话。正是这种读书之风才使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并成为世界文明中未曾间断、完整传承的文明。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在利欲物欲驱动下,变得浮躁,古典的读书精神几被扫荡无遗。这种情况不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设立“国家阅读节”,旨在通过弘扬中华民族读书的优良传统,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使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于如何构建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如要整合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推进社会公平等,但其中一个重要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而读书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因为民主政治的推进、公平正义的实现、诚信社会的建立等都有赖于国民素质的提高,通过全民读书活动,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使人们在社会转型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2006年1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学大会作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建立学习型社会,而学习型社会的关键是提倡全民读书和终身学习。尽管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了接受知识与信息的多元时代,但读书这一传统的阅读方法仍具有其它媒体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作为书的主要载体的文字更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文字的阅读和接受需要读者的感悟和思考,它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高级的脑力劳动……文字写就的作品,不仅可以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而且更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可见,读书是训练人的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建立在巨大的创新型人力资源上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需要有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阅读节,以推动全民读书活动。
五、营造素质教育良好外部环境的需要。目前,中小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远离经典名著的状况非常严重。据调查,当前城市中有超过半数中学生基本没有课外阅读,少数学生能读点课外读物,但以流行读物、娱乐快餐式读物为主,涉猎严肃读物或经典著作的微乎其微。在应试教育魔棒下,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人格发展不健全。为此,2005年中国教育界开展了素质教育的大讨论,许多学者提出了他们的真知灼见。但我们认为,要使素质教育在中国真正能够实现,需要使教育脱离功利主义的羁绊,并倡导一个全民读书的外部环境。“营造书香校园”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通过阅读节的设立,将书香校园扩展为书香社会,让我们的民族成为读书的民族,用书籍来改善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摒弃日益泛滥的麻将文化、网聊文化、卡拉OK文化的影响,从而保存一个更坚实的民族灵魂,营建出一种民族文化。
本案建议:
一、“国家阅读节”的时间(9月25日)。“国家阅读节”的设定时间一般为某个纪念日。例如: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因为1616年的这一天,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和秘鲁的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相继辞世。我们认为中国的“国家阅读节”可选定在9月25日,因为这一天是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巨匠,享誉中外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诞辰日。以鲁迅之生日作为国家阅读节的时间是最恰当不过的。第一,鲁迅是中国近代新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第二,鲁迅是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五四”以来大多数知识分子深受其影响;第三,鲁迅的一生是勤勉的一生,他读书不辍,因而他的著作也是百科全书性质的著作。同时,9月25日是新学期开学不久,倡导读书之风,有利于学校营造书香校园。
二、通过设立“国家阅读节”推动全民读书活动。
(一)加强对阅读节的宣传。在设立“国家阅读节”后,政府要通过多种媒体进行宣传,让全体国民像知道“五一节”、“国庆节”那样知道“阅读节”,并深刻理解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意义,从而真正行动起来,将读书溶入自己的血液,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与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而读书。每年阅读节前后,有关部门要发布全国阅读指数,开展大型活动,以推动全国读书热潮。
(二)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建设是开展读书活动的基础工程,没有布局合理、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很难想象会有学习型的学校、社区和城镇。为此,建议制定学习型的学校、社区和城镇的图书馆建设标准,对图书馆的建筑面积、环境设施、图书数量、服务质量等作相应的规定。
(三)做好优秀图书的推介工作。图书推介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知识工程,国家要做好优秀图书的推介工作,让全体国民尽快了解优秀图书的出版信息。注意推介工作的多样性(运用多种媒体)、层次性(不同读者群)、艺术性(吸引读者眼球),从而激发读者阅读的愿望与激情。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在阅读节期间,可开展读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比赛或读书征文等活动,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推动全民读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评比是推动全民阅读的有力杠杆,因此要加以重视,以此促进学习型学校、社区和城市的建设。可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评选“全国阅读十佳”。在同一个城市可以评选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书香学校等,也可评选某个城市的“读书十佳”等。
我们期待,通过设立“国家阅读节”,让全国人民树立这样的理念:即阅读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阅读的人生是幸福、快乐、精彩和高尚的,使工作生活成为阅读学习的过程,让终身学习、毕生阅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全体国民的一种习惯和风尚,成为每个城市与乡村的风景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