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报》的记者来找我,说他们策划了一个名为“在网络语言的冲击下,如何保持汉语的纯洁性”的话题,准备请几位两会上的代表委员谈一谈。此话题的背景是:从3月1日起生效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记者告诉我,前不久,一本名为《汉语的危机》的书中也指出,英语的围困、翻译腔的盛行、网络语言的失控等等,已经对汉语的纯洁性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台湾作家白先勇在谈及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一是受西方语言冲击,汉语被严重地欧化,其二是受到网络等大众文化及现代传媒的冲击、渗透与同化。”他们想请我就此话题谈一谈看法。
我想了一下,为《检察日报》写了如下文字:
网络的普及和盛行之后,网上出现很多新鲜奇怪的符号和词汇,没有人能够阻止它们在网上流行。年轻人喜欢用这些新的符号词汇传情表意,觉得有趣,好玩,能表现他们的个性和心情。新的符号和词汇,还在不断地出现在网上,如同田野中长出来的野草,生生不息。这些网络语言,有些是用英文字母或汉语拼音代义,如“GG”“MM”(哥哥、妹妹),有的是用与原意不相干的名词替代,如“青蛙”、“恐龙”之类。其中的很多词汇,让人惊愕,难解其义,不上网的人,读之如阅天书。尤其是用外语替代中文词汇,出现在汉语的文本中,非常别扭。前些日子在上海开中国作家协会的全委会,请外交部长李肇星来作报告,他说:“对那些在说中文和写中文的人,不时掺杂一些洋文,我反感得很。明明是聚会,却偏要说‘PARTYE’,明明是妻子,偏要说‘WIFE’。你是中国人,不会说中国话吗!”他的话,使大家共鸣。我认为,在国家的机关公文、新闻报道、以及各种正规的汉语文本中,应该用规范的汉语。网络上流行的俚语俗词,现在还难登大雅之堂。不过,也不必对这件事惊恐,年轻人在文学创作中使用一些他们认为是合理有趣的网络新词汇,完全不必禁止。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些和这个时代的生活相关的新词汇,其中凝聚着民间的智慧。开始人们不接受,用得多了,可能会成为大众接受的词汇,丰富我们的汉语词典。
中国人的母语为什么如此美妙,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是活着的,是成长着发展着的。要现代人像两千年前的古人那样说话写作,不可能。我相信,若干年后,不少源自网络的语汇,会被收入新的汉语词典,也会被各种正规的公文所用。而那些粗俗的,不健康不合理的网络语言,最终必定会被自然淘汰。 3月9日上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