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晴。 今天上午是政协常委会的第八次学习日。这是常委会的保留节目,其实是一个高层论坛。每次的主讲人都是在某个领域非常有造诣的专家。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从来没有拉下一次。 今天的嘉宾是中国科学院的牛文元先生,他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首席专家,对于科学发展观等问题有非常深刻的研究。他讲的题目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立中国科学发展的新模式》。他从中国发展的六大严重挑战说起,即人口三大高峰的巨大压力,自然资源的超常利用,促进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逆转,现代化进程的急速推进,城市化战略的优先,区域不平衡的加剧。其中许多问题大家虽然认识到,但是在实践中非常难以理性地行动。如关于控制城市规模的问题,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城市就一直没有非常好的控制方法。 牛先生列举的许多数据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如65%的国土面积是山地丘陵,33%是干旱荒漠区,70%的国土面积每年受东亚季风强烈影响,55%的国土面积不适合人类的生活与生产,35%的国土面积经受土壤侵蚀和荒漠化,20%的耕地不同程度有盐化或者海水入侵。中国的发展成本是1.25,而世界的平均发展成本是1.00,其中农业为1.08,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是1.17,基础实施建设成本是1.31。中国的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从隋朝每年的1。06增加到现在的4.1。 牛先生还专门介绍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政策出台的背景。他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两条主线,即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全面”发展的内涵:自然、经济、社会的全面思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结构的全面管理。“协调”发展的内涵:发展动力、发展质量、发展公平的有机协调,发展数量、发展效益、发展速度的有机协调,点状发展、轴状发展、面状发展的有机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有机协调。 牛先生最后谈了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模式的三大基本战略,即构建“集群经济型”的中国,构建“循环经济型”的中国,构建“知识型经济”的中国。同时,对于节约型社会的制度建设、政府建设、生产体系、消费体系、城市设计、乡村设计、家庭计划和文化基础进行了论述,并且从惠及全民福祉、保障基本人权、创造机会平等、男女平等参与、弱势群体救助和文明共建共享等六个方面阐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牛先生的发言非常精彩,我曾经在苏州接待过他。从他的身上,我也进一步坚定了取消文理分科的决心。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他在发言中许多地方引用中国古代的诗词典故,显示了非常深厚的人文素养。 中午,应邀去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楼作客。这次我的提案中有一个是关于教科书循环使用的问题,也准备随便进行一些调查。新楼非常气派,这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中国教材出版的第一大户的身份是般配的。我的教育文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年多的时间已经印刷5次10000多套.他们告诉我,这已经打破了教育理论书籍的出版发行记录了。而赵丽宏先生告诉我,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文集也只有发行了5000本。同时,与出版社的领导谈了十一五期间就新教育实验的研究与出版问题。 下午两点,应杨东平先生之邀,去北京理工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参加《2005中国教育发展报告》蓝皮书发布既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研讨会。《中国教育蓝皮书》是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的年度产品,我与东平轮流主编,已经连续三年正式出版。这是一部一民间的立场看中国教育的著作,有研究报告、资料、大事记等。过去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量不大,所以影响也比较小。现在改由专业出版社即以出版《蓝皮书》为特色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相信能够有新的起色。我在介绍了苏州在免费义务教育的探索以后就先离开了。 下午四点,应人民网之邀,去《人民日报》社作客强国论坛。人民网是我的老朋友,从2003年起,我每年两会都来做一次嘉宾访谈,而且几乎都是两会的第一个嘉宾,去年,我还非常荣幸地被评为人民网的十大嘉宾。今年仍然是围绕网络参政议政和今年的两会提案介绍。由于来得比较多,许多网友其实也是老朋友了,每一次的交流都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 晚上七点,终于回到京丰宾馆。本来想美美地睡上一觉,好好地解除一天的疲劳,但是媒体的采访电话不断,人民政协报的,新京报的,新浪网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我又不敢关手机,生怕耽误了重要的事情,只好一一应付。不过,换一个位置思考一下,他们也是不容易的。要选择好的创意,要选择合适的采访人,不知道要动多少脑筋呢! 当然,最后不能忘记回教育在线----我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能忘记为人民网的博客写一些文字。 11:30分,倒头就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