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6年两会专题 > 高层论坛


邓伟志:三农加一农 才能解决三农


 

     现在媒体上的“重中之重”很多,如果比较一下,应当说,只有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才真正是中国这一全局中的重中之重。涉及科学发展的城乡协调,“三农”固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与科学发展休戚相关的区域之间的协调,其实也是东部城市与西部农村的关系问题。现在到处讲“小康”,农民沒有实现小康,何来国家的小康?现在到处讲“全球化”,一国之内不“化”,还谈什么全球化?现在到处讲“代表多数”,应该明白:农民一直就是中国人口的多数。因此,代表了农民方能代表多数;没有代表农民就压根儿谈不到代表多数。过去在改造小农经济时,中国有句名言,叫做:“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今天,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教育干部懂得农民。上下左右都必须增强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使命感,充分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是个“火烧眉毛”的当务之急。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呢?说法很多,我认为重中之重“之重”是农学。这里的“农学”自然是“大农学”,不只是指农业科学,还包括农民理论,农村理论。理论是反映事物本质的,而不是描述事物表象的。理论是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规律是可以反复出现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理论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离开了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是“盲人骑瞎马”。政策是要贯彻的。不过,不能不问一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正确的政策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正确的政策既符合实践,又符合理论。政策多变不好,“初一、十五不一样”不行。可是,政策所管的时域远远要比理论所管的时域短得多。理论可以突破,墨守成规肯定是行不通的,可那突破的原因和前提是时间、地点、条件变了。理论被突破了,不等于原有的理论不对了,只要条件重新出现,那理论依然会熠熠生辉。假若理论在被突破之后变成了臭狗屎,这只能说明那理论在当初就不是理论,是“纸糊的”,而不是铁打的。

    联系到中国的“三农”,1992年以后,出现了连续好几年的不景气,原因自然不是单一的,理论没有跟上应该承认是其中的一条。这里有哪几个理论问题需要研究呢?

    劈头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农民是老几?这就是说,今日之农民在今日之阶级、阶层结构中应该居于什么地位?你认为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农民是走在前面的,那你就应该把农民排在各阶层的前几名,那你在利益的调整上則必然是向农民倾斜;如果你认为,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农民是走在后面的,那你只能是把农民排在各阶层的后面,在利益的调整上也不得不让农民靠后、靠边。阶级阶层的地位取决于在推动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力的大小。应该看到,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农民对国家的贡献是无比巨大的。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这无疑应当归功于改革。当今的时代之所以被称为“改革的时代”,无非是因为改革是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和动力。改革给我们带来勃勃生机。请问:改革是谁发明的?是农民!在安徽农民冒着风险,着手改革的时候,城市还在按兵不动哩!说“不动”是客气的,实际上是:有不少城里人是在对改革品头评足,嘀嘀咕咕。用20世纪80年代舆论界的一种说法,叫做:“农村包围城市”,換言之,是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改革。单凭农民发明了改革这一点来说,农民就足以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推动力。当然,农民也不能吃老本。如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农”字一号的大课题。

    接着的一个理论问题是:农村在中国社会中地位和作用怎样?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提高,已达41%,比三十年前差不多翻了一番。城市的大楼矗立起来了。要知道,大楼无不是平地起高楼。也就是说:相当多的大楼是建在农田上的。近年来中国的公路已修了几十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也有数万里。公路是城市的血脉。道理很简单,这公路也是建在农田上的。近年,中国农村献给城市上亿亩土地。倘若没有这上亿亩农田,这一座座城市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反过来想一想:在农民献出这上亿亩土地的过程中,我们“予”了多少?农民“取”了多少?农民所“取”的为开发商收入的多少分之一?发人深省!土地是农民劳动的对象。土地问题是农村工作的“牛鼻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任弼时、刘少奇以及考茨基都写过土地专著。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农民的土地是征用好,还是租用好,值得继续研究。上海有个九星村,顶住征用搞租用,结果是全村没有一个失地者,没有一个失业者,没有一个有贫困者。细水长流,家家富得流油。2005年,九星村被评为全国十大名村之一。租地搞工商是级差地租几?既不是级差地租Ⅰ,也不是级差地租Ⅱ,这极可能是对级差地租理论的一大发展。还有,现在依然是农村的地方,应当如何建设?农村的社区如何建设?农村的村民自治如何发展?农村的生活方式如何改进?我们既喜欢讲政治,又喜欢讲组织群众,能不能把二者联系起来,发动农民组织类似农会那样的社会组织?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共产党是靠农会起家的。在左得出奇的1965年,从中央到省、县、村还都有贫下中农协会哩!农村在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上同城市的差距怎样缩小?现在要承认城乡二元结构,不等于就该欣赏二元结构。中国的城乡差距有人说是1:3,有人说是1:6,不论是三倍还是六倍,都大大高于欧洲的二倍或者一点五倍。这种状况如何改观,都有待于农学的指导。

    再就是农业理论了。现在都在比赛三产,这是观念上的进步。可是,二产、三产的发展无不取决于一产所能提供的粮棉油、蔴丝茶、糖菜菸、果药杂。不论三产的比重有多大,一产永远是居于第一位的“一产”。过去我们一直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没有过时,仍然适用。可是,仅仅理解到这一步还不够。更应当看到,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过去我们一直讲:“以农立国”。落实到工农关系上就是“以农养工”。然而,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就是工业比重大于农业时,工业就应该“反哺”农业了,三产也该服务于一产了。所谓“反哺”,就是以工业化的手段和规模经营的方式,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进科技强农,提升农业的社会化水平。放眼世界,财政资金向农业流动已成为国际惯例。发达国家农民最高人均补贴性收入多达三万美元。我们呢?虽说逐年增加,但还是杯水车薪。投入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认识水平的高低。 

    “反哺”不是施舍。“反哺”是付培养二产三产后备军的培养费,是付拓展市场的“开发金”,是二产三产自身发展的需要。

    日前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的“三农”正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理论创新”。我们相信,“三农”加“一农”,有了大农学理论为指导,“三农”一定能够爬过坡,建设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闭窗口]

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Email: webmaster@m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