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事由: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书费已成为学生最大的一笔开支。据统计,目前小学和初中的书费在所交费用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3.1%和69.4%。每学期,每位小学生总要领到8~10种的教科书,每位初中生要领到12~14种的教科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彩色版教科书的推广,课程科目和内容的调整,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正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教科书价格呈现普遍上涨的趋势,致使在校学生的书费支出进一步增加。经调查,每学期每位小学生一般要支付38~88元的课本费,每位初中生要支付132~165元的课本费。据教育专家统计,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中途辍学的原因51%是因为“交不起费用”。再看各类教科书的实际使用情况,除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几本常用教科书之外,其余如小学的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社会)、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初中的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科书,每周仅使用1~3次,往往学期结束时仍崭新如初。这些教科书很快就贬值为几角钱一斤的废品。而从这些教科书的编印情况看,大多数是照印,少有修订或重印的。
根据资料显示,生产1吨文化纸要用20多棵树龄在20至40年的树木,需要消耗净水100吨、600度电、1.2吨煤和300公斤化工原料,同时产生高浓度污水300吨。我国现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17773.74万名,按每人每年课本平均重2500克计算,我国每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使用的教科书需消费纸张达45万吨之多,就要砍伐大树900多万棵。如果有一半教科书循环使用3到5年,就可少砍伐多少棵大树、节约多少能源!
由此可见,教科书实行循环使用对于资源的节省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在政府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教科书实行循环使用实在是一个明智之举,它也符合国际惯例。目前,我国教科书的供应制度是购买制,一次性使用,而国际上实行轮用制度,采用租用或借用。如果我国也按照国际惯例实行轮用制,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效益。一是减轻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经济负担;二是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率;三是有效节约资源和促进教科书质量的提高;四是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五是可以从小培养学生一种节约和环保意识,以及使用教科书的良好习惯。
事实上,社会上许多有识之士早就提出了这一个问题。王文胜,河南省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致力于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长达8年之久。为此,他一度抵押了自家的房子,自费走遍了全国10多个省和直辖市,做了200多场演讲,不遗余力地奔走呐喊让王文胜获得了“环保狂人”的称号,但同时他也背上了数万元的债务,甚至连日常生活也陷入了困境。结果呢?“环保狂人”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的理想热情遭遇到了现实寒流,八年了,几乎还是老样子。教科书循环使用利国利民,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却不小。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国情和教育现状所致;二是实施过程中操作的复杂性问题;三是政府部门重视程度还不够。
中国的国情和教育体制与西方国家不同,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与教科书循环使用的要求不相符合。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使大多数教师、家长和学生把教科书视为“经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赖教科书,把教科书作为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主要工具,习惯于让学生精读教科书上的内容,并在书上划段落、圈重点、做记号;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也养成了经常在书本上圈划批注、涂涂改改的习惯。新课程标准推行3年多,教材建设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内容频繁更新决定教科书重复使用很难推行。在使用旧书的问题上,不少家长仅仅从经济上考虑问题,感觉每学期几十块钱,没什么,不能让孩子用旧书,这也导致教科书循环使用在城市或发达地区推广有一定难度。有的地方,即便经济一般,但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使用“旧”教材。“再苦,几十块钱也拿得出。”这是不少家长的“心声”。另外,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总额在300亿元左右,即便有一半的书循环使用,出版社和发行部门也将减少150亿元的经营额,甚至影响其生存。因此教科书最大经济受益者出版社、发行部门会成为较大的阻力,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参与,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推行,必定困难重重。再加上一些地区教材发行过程中,一些个人或教育部门的“回扣”等腐败行为,以及实行过程中的工作量加大,教育部门自身的积极性也不高。
本案建议: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现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教育现状的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机制提出一些建议:
一、政府应把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项举措予以制度化,在中小学校全面强力推行。同时,政府必须保证教材使用的相对稳定性,对一些教科书尽量少做修改。如今教材变换速度太快,现行的考试又都是按教材考,殊不知,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材只是教学资源的一方面,只有按照课程标准来改革考试制度,才能解决教科书版本的频繁变更问题。
二、根据中国的教育现状,经常使用的教科书,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暂时全面实行循环使用有很大难度,学生还是应人手一册,其它教科书完全可以循环使用。特别是小学的音乐、美术、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科学等课程,每周只有一两个课时,学校可以集体购置,编号后,分年级存放在专用教室内,供学生循环使用。每个学生使用自己固定编号的教科书,上课时学生在专用教室中使用,用后放回原处。有些学科没有专用教室,如品德与生活(社会)、历史、地理、生物、思想政治等,由学校集体购买,学生到图书馆借用,用完还回图书馆,下一年级学生可以继续借用。在管理上,应要求学生为课本包上书皮,并标明“不乱写、不乱划、不标记、不署名”。当然,学生也可以按一定比例交纳必要的使用费用或支付一定的押金。
三、改变教科书编写思路,突出部分学科教材的工具性特征。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可为贫困家庭减轻经济负担,而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可以用省下的这笔钱购买更丰富的教学资料,装备学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资源。因此,可以组织专家开发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其专题性、系统性、科学性更强,甚至可以用精装的方式,用图书资料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供学生有选择地借用。扩大和丰富教科书的使用内涵,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更开放的资源。
四、出版社、发行部门应改变经营思路,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为中小学生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教科书发行量巨大,养着不少企业,单靠地方和相关部门自觉行动远远不够,国家一方面要把教科书循环使用作为一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措施予以强化,政府要尽快研究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可行性,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及相关政策;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出版、发行部门,转变观念,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型的教材经营模式,开阔教科书发展新视野,与时俱进,为教育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
五、国际设立“鼓励教材循环使用基金”,奖励为此项工作作出贡献的出版、发行和教育等部门。
教科书循环使用利国利民,既可减轻国家财政压力,推动尽快实施全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又能使更多的儿童有书读,不再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重复使用教科书的作法,既环保又省钱,已为许多富裕发达的国家所采用,更何况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发展中的资源消耗型的人口大国。它应该迅速成为政府提倡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