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医学史,国内外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把培养、训练一代一代为人类健康和生命服务的合格称职医生视为教育与医药卫生界的重大历史使命。公元前著名医学教育家希波克拉底、Tomas和古代中医都阐明了作为一名好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基本的思维模式和基本的理论和技能;“仁爱之术”和“仁术”充分反映了当医生的基础和基本要求。当代著名医学教育家裘法祖、黄家泗、曾宪九等在《外科学》中总结了能够承担外科医生工作必须具备的几项原则:①必须理论联系实际;②必须有整体观念;③必须树立正确对待病人的态度,必须关心病人、爱护病人;④必须重视基本功;⑤必须端正对手术的基本态度。正视中国的医疗环境和现实,应当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大量合格称职的全科医生才能真正务实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优质服务,才能真正落实中共中央的重大为民决策。那么我们培养、教育合格医生的思路、指导思想、教育模式是否能符合中央和人民的要求?教育内容必须包含哪些方面?重点在哪里?教育的形式哪种重要?哪种效果好?医生培养的模式必须走什么路?如何严格考试考核以确保医生的水平和质量?值得认真务实思考、总结评估。
医德—医风—医术是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是我们培养合格医生的实质内容。但我们目前的广大医生是否符合这一基本要求?
解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问题,必须真正由大学教育和正规教学附属医院训练后出来的一大批合格医生才能完成,只有他们才能做出实质性的优良服务,这也符合国际规律。但是我国曾接受原苏联和美国20世纪80年代前的医学教育模式和思路,实践证明它与中国的医药卫生需要有许多不相符之处。我们的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模式、水平背离了现实社会的需求。面对现实状况,必须解决当前医学教育中的问题:
一、医学教育的特点是实践性强、费用高,在培养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复杂的环境和情况,完全不同于教室上课、实验室做实验和查资料写文章,因此必须由教育部和卫生部默契配合、共同完成,因为考入医学院后最关键的教育是见习和实习这两个阶段,而这阶段是由临床医院完成的。第一,如何解决医学教育经费,医学专业的实习经费高于其他各专业,而目前几乎所有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教育经费都来自病人,并没有被社会群众和媒体认可。目前国家对医院拨款远远不足,但过去有这样一个规定,每年大学向附属医院下拨一定教学经费,但附属医院还要将其收入的1%上缴给学校,那么这1%还是来自于病人,这样做是不对的,医学教育的经费应当完全来自于教育系统。第二个问题是医院的教学意识重在名誉,而轻在实质内容。国内缺乏严格考核、考评的统一标准。教育部的评估已有5年,但反映不一,过多集中于准备迎评,形式、造假、应付太多。由临床医师和专家评价医学毕业生的基础水平和临床素质是检验医学本科教育质量的惟一标准。今后怎么办,教育部正在调研,希望看到符合国情和人民满意的思路、方案。第三,医院教师队伍培训、管理、待遇等应有具体的保证措施。
二、高校合并和扩招这几年对教育本身、对人才需要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和困难。医学教育界和医院反映最多,特别是医学教育扩招必须下决心尽快刹车。原卫生部直属规范医学院校均没有扩招,但有大批新升级的医学院(大学)每年扩招2000~5000人,而当地附属医院规模、床位没有改变,怎么完成见习、实习任务?县级医院能完成任务吗?应付教育部评估采取的种种方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有些学校扩招后的“考研班”,没有经过严格规范的见习、实习,就直接去考研究生,这不符合国际医师培养模式,而且他们硕士、博士毕业后能成为“主治医师”吗?能对病人负责吗?
三、学位与卫生系统的职称应尽快一致,这有利于培养,有利于管理。世界各国,医学博士学位均从全科医师、住院医师开始培训、考核,在临床工作4~6年后才有一定的比例考入主治医师,比例的设定由国情需要确定。目前国内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中大部分缺少严格实习训练,基本均获博士学位,而且不管是科研型还是临床型的博士均参加临床工作,并同时自然晋升“主治医师”,然后再以“主治医师”身份参加住院医师培训。大家均不理解为什么采取这样不求真务实的走过场、走形式去培养医生,同时这种高职称接受低职称培训的模式在各国已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国内造成形式主义泛滥,影响了医疗质量。各地均反映不会问病史、不会基本查体、不会基本处理治疗的博士主治医师很多,已影响了医疗环境。
四、面向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卫生保健和预防,需要大量合格的医生,那么我们教育系统和医药卫生系统应该联合起来,从全局、整体,从近期、远期设计医生的培训规划,包括数量、水平、质量,包括从医学教育开始到全科医师和住院医师培养的内容、要求、目的、基地和师资、考核标准等,这是一项较大的医学教育和管理工程,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并有一定经验。应当看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合格医生需求量很大(几十万),但真正合格者很少,20世纪60年代前医学大学本科毕业后均先去农村学习锻炼,当然国家保证他们应有的待遇,这一措施既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又培养了医生的基本功和整体素质。但80年代后没有执行这一政策,现在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很少或基本不去县级和县级以下医院,也不去城市社区服务机构,这与没有相应的政策、制度保证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应当适应国情需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良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实现中共中央提出的任务和目标,严格严谨培养、训练合格称职医生。
建议:
教育部应增加对附属医院的临床教育经费的投入,以满足教学需求,确保医学教育质量。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培养在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师资、教材、教学基地等方面都有别于现在的医学教育,因此,医学大学本科时期要增设并重视全科医生的内容,同时对全科医生的毕业后教育也要加强,要明确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
营造全科医生良好的工作氛围。要向社会大力宣传全科医生的作用和职能,对全科医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承认并接受他们;要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使他们能够安心自己的岗位,服务于社区的居民。
临床医学博士培养与住院医师培养同步。要分层次建立临床医学教学和实习基地,把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专科医生的培养按教学的基础和条件区分开来。严格控制临床医学教学实习基地的数量,确保临床实习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