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的长期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总量小,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以苗族、侗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州,在431.29万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0.61%。2005年全州GDP144.7亿元,财政总收入为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8元,城镇人均收入7707元。全州16个县市中,有14个贫困县均靠上级财政补助;农村人口中,尚有44.1万未解决温饱。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要想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先抓教育,实施职业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对此,我们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把握市场发展趋势,优先发展相关职业教育
我国已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必须依靠市场来运作。民族地区要发展职业教育,必须瞄准市场经济的发展,且应具有超前的意识。黔东南州虽然经济基础薄弱,但农林资源丰富,山川秀丽,民族风情浓郁,原生态民族文化特点突出,世界旅游组织于2002年这样评价:黔东南是旅游资源品位最高、质量最好并且最集中的地区;是不同类型且最具多样性的旅游资源富集地;是对旅客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旗舰;是为高素质人群所准备的筵席。由此可看出,黔东南发展农林牧加工业和旅游业、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前景。自治州的职业教育应根据这一发展趋势,选择市场前景良好的相关专业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如近期可开设农产品加工、果品加工、林产品深加工、中药林种植与加工、花卉培植、园艺、园林、牧医、旅游与酒店管理、民族服装设计与制作、民族工艺品制作、民族歌舞等专业。这些专业既可以适应自治州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优先发展职业教育的直接回报。这里最重要的是预测准确,计划明晰,超前安排。
如果说培养上述职业技术人才是满足民族地区“内需”的话,那么,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培养职业技术工人则是发展民族地区“外向型经济”的一条可行之路。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面相应狭窄,城乡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近年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爆发“民工荒”,民族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机遇,通过职业技术学校“订单式”培养技工,将“剩余劳动力”转化为有用的人才。这里可以建在黔东南州凯里市区的“贵州省无线电工业学校”(现已升格为“贵州省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这所学校早在20多年前,就与沿海地区许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学校根据这些企业的需要,设置电工、车工、刨工、锻工、模型工、电机修理等专业,而这些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一直是企业所需要的,因而这所学校的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从而也吸引了山东、河北、湖北、湖南、广东等省的学生前来就读。
二、改革职业教育的用人和培训体制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是专业课教师缺乏,如果仅靠聘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来充实,是无法满足需要的。因而在选聘职校教师时,应打破地域、学历、年龄的限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中高级技工、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并给予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和经济待遇。灵活的职业教育用人体制,必然能改变目前民族地区职校缺乏专业技术课师资的现状。
在学生的培养培训上,民族地区职校也应实行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既可进行学历教育,也可开展“订单式”职业技术培训,既能进行职前教育,也可作职后技能提高培训,同时实行全日制与半工半读相结合的学习制度。这样,就可把学校办成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成为社会欢迎的职业学校。
三、民族贫困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应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
从社会需要角度来看,现在急需的是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而这恰恰必须通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培训方能成型。
从民族地区家庭经济承受力看,许多家庭只能承受子女一至两年的学习费用,无力资助子女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
从民族地区现实和可能的办学业条件上看,也只能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以黔东南州为例,现有的州、县职业技术学校场地狭窄,校舍简陋,缺乏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和培训基地。更重要的是,缺乏大量的专业技术课教师。在中央和省的大力资助下,近期也只能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
四、加大投入,促使民族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获得发展
每项事业的发展,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然而首要的因素是投入。可是,现时的民族贫困地区的财政是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吃饭”财政,要使民族贫困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获得长足的发展,得依靠国家财力的资助。我们建议,请国家在财政预算中设立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设立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专项资金,设立民族地区职校学生住宿补助金和助学金。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要根据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上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计划,测算出发展本地中等职业教育所需的年度经费和五年计划经费,逐级上报给中央。
五、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考核机制,督促地方政府有所作为
目前,民族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中的一些领导对发展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和远景意义认识不足,致使当地的职业教育发展停滞不前。为使民族贫困地区真正走向繁荣之路,黔东南州人民政府拟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考核机制,对州、县两级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建设、教师培养培训、毕业生就业、经费使用等项目上设立具体的考核指标,督促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千方百计地发展职业教育。
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是中华大家庭的成员,“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们一贯的追求,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贫困的民族地区殷切地希望得到中央给予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力资助,以使民族地区的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逐步走向繁荣之路。我们相信,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财政部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在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关注下,通过民族贫困地区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职业教育一定会获得长足的发展,民族贫困地区一定会走向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