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2,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广大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严重缺水,农业用水短缺问题尤为突出。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紧密结合,发展节水型农业、高效利用水资源,是解决我国西部开发中水资源短缺的首要途径,也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农业用水观念,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供水体制。从此意义上讲,节水农业就是现代农业,节水灌溉属于科学灌溉。
在进一步推进节水型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节水意识仍然比较淡薄,传统的大水串灌、漫灌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对未来的水危机,尤其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节水资金严重缺乏,投入不足。贷款与自筹成为资金的主要来源。由于农民偿还和承贷能力有限,使节水灌溉的规模受到限制。三是相应的农业节水技术的科研力度亟待加强。 为此,建议在“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进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型农业发展。
一、退耕还水,变“面式发展”为“链式发展”
首先消除过度垦殖,退耕还水,将节约下来的水源用于维护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即建立防沙漠化植被体系(自然荒漠植被,而非植树造林)、建立“绿洲之肺——湖泊湿地”,维持地下水平衡等,用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小康社会)。通过劳动、技术密集的生产方式的市场化创新,最大限度地增加水资源的经济利用效率。
二、要加大工程建设力度,最终实现“开龙头用水”的目标
目前农业灌溉的配水制度和输水系统落后,不能像城市自来水系统一样,实现用户“即需即用”,从而导致“用户等水”与“供水浪费”弊端的叠加。因此,必须通过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及采取工程措施,逐步实现以流域干流水库、地下水库为主的水资源蓄存系统和快速有效的流域管网输水系统,把流域蓄水系统和用水户紧密联系起来。
三、变革农作制度,实现农业内部节水
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洪水农业灌溉制度,减轻无效蒸发耗水,让有限的水分最充分地用于作物生长需要,在保证居民安居乐业的同时,为流域的生态安全节省水资源。
1、推广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技术
一亩地的日光温室用水量只有100-200m3,相当于大田作物用水量的1/3。每发展一亩日光温室,可省水约300m3,效益可达7000余元,相当于大田的10倍多。建议国家开发银行对农民建设日光温室给以贷款支持,每亩财政补贴2000元(占建设投入的10%)。各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采取科技特派员、科技入户等方式加大技术指导,同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最终建立沙产业“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最佳技术体系。
2、推广地膜覆盖和膜下滴灌技术
加大地膜覆盖和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力度,通过补贴地膜和灌溉设施的方式,促使农民采用该项技术。对采用膜下滴灌的农户,可采用政府投入灌溉设施的方式进行补贴。
3、推广麦类少、免耕垄作节水栽培技术
在西部灌区,目前采取的灌溉技术是冬前灌安冬水,每亩150m3,次年灌3-4次苗水,每次灌水约60-70 m3。如果推广少、免耕垄作节水灌溉栽培技术,麦田亩年节水可达150 m3。以甘肃整个河西灌区为例,可节水9-10 亿m3。节水的核心是实际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农作制度。建议国家按照每亩1元的推广费,支持甘肃省河西灌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开展示范和推广该项技术,并继续加大农机补贴,积极鼓励农户购买免耕播种机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