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是少年儿童日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基本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的时期,因此,正是德育的最佳时期。
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对于何东昌同志的信作了重要批示,指出素质教育问题很重要,只靠学校和教育部门是解决不了的,可以考虑从系统调研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非常赞同和拥护这样的观点,我们认为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把德育摆在首位,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
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的德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德育内容上,针对性不强,缺乏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研究,缺少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的德育教材和读本,对于传统美德教育更少。在德育方式上,灌输多于渗透,临时性的活动多于日常性的熏陶,缺少学生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德育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得不够紧密,往往政治成绩得高分的未必是品德最好的。在德育环境上,学校、家庭、社会还没有形成合力,没有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在不同程度上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德育!
因此,我们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懂得做人最基本的公德和规范,作为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我们建议:
1、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
养成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要有明确而具体的内容和方法。长期以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于学生行为养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已经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建议,在中小学教育活动中融入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建议教育出版部门以“仁、义、礼、智、信”为主题,出版发行一套弘扬传统美德的读物供学生们阅读和学习。
在通过课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知识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学生开展有关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实践活动,使养成教育摆脱单纯的说教、枯燥的训练,使学生乐于参与。
2、提高师德水平是加强德育的首要前提
当前,很多教师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行缺乏“言传身教”,难以适应党和国家关于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
我们建议:在师范教育上,应加强师范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增加传统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师德水平和文明素质,树立养成教育的理念和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在师资建设上,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师德水平作为评价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引导教师们关注德育,并能够把德育的重点转移到养成教育上来。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切实提高在职中小学教师(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德育水平,丰富养成教育的方法,提高教育的成效,使中小学教师能够成为“为人师表”、“德高望众”的社会中坚力量。
3、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的有效载体
学生活动的主要空间是校园,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灵的启迪、个性的陶冶、情感的激发、精神的升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校园文化具有情境性、参与性、渗透性等特点,在推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多个层次去建设和发展校园文化。
4、社会和家庭要为德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道德知识上的教育和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在家庭中,父母要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指导并监督他们待人接物的文明礼仪;社会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去;新闻媒体也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应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大力推进养成教育,使孩子们在中小学就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传统美德,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道德基础,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永远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打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