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民进中央和14个省级组织共同就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深入到42个州(市)的78个县、230个乡(镇)、300余个村和300多所学校,进行了调研,获得了与义务教育相关的各种数据万余个和大量的典型案例。在形成调研报告的基础上,民进通过政协大会发言、提案,分别对少数民族义务教育中的师资、远程教育、双语教学等问题提出建议。今天,我仅就这次调研中了解到的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义务教育的现状及有关建议作一发言。
我国有13个少数民族在边境地区与国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而边境地区又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分化”、“西化”的前沿。因此,大力发展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对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边疆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自然以及社会等原因,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一直滞后于全国水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难。
1.寄宿制学校需求矛盾十分突出。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多为贫瘠的山区,居住分散,交通极不方便,“普九”阶段的大部分学生需要就读寄宿制学校。以广西为例,全自治区大约有70%左右的初中生和30% 左右的小学生需要寄宿。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导致寄宿制学校数量不足,设施简陋,寄宿生补助费标准低且不到位。
2.双语教学亟待加强。双语教学是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义务教育的最显著特点,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大大增加了民族教育的困难程度。双语教学面临缺乏有效、完整的体系和机制,缺少运用汉语的生活环境,汉语教师严重不足等重重困难。
3.宗教对教育的相关制约性。边境地区有些少数民族历来全民信教,人们对经堂教育的认同高于现代学校教育,民族传统教育几乎就是宗教教育,以致一些民族地区基本上未形成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传统宗教文化所形成的民族心理对边境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造成女童入学率低;有些少数民族有把男童送到寺庙当和尚或喇嘛的习俗,造成儿童正常学业的推迟或中断,也对这些地区的“普九”带来不利影响。
4.周边国家对边民采取特殊吸引政策,造成学生外流。一些边境一线村民的子女跨出国门,跑到越南、缅甸、朝鲜、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去读书。原因是这些国家不仅读书不收费,而且还提供免费伙食。相比之下,我们虽然提出对边境一线的中小学实行“三免费”,但只落实到小学生,初中生的“三免费”尚不普遍,而且学校并不提供免费伙食。此外,境外反华势力利用民族语广播、影像制品和民族文字书刊对我进行腐朽、反动观念、思想的渗透。这些影响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现象不容忽视。
5.“读书上学无用”的思想观念束缚了教育的发展。“务农无需文化高,致富不必靠上学”的观念在很多地区普遍存在,致使一部分适龄儿童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6.教育资源极度贫乏,使民族教育事业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活力。其表现在:师资数量少、质量低;与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相联系的乡土教材缺乏;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环境相对封闭,信息不畅通。
7.教育发展不平衡。一是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技术教育不发达,教育内容与当地生产实践相脱离。二是基础教育布局不合理。教学点多,分散了教学力量,教学质量无法保障。
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必将影响我国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为此建议,把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义务教育作为“普九”攻坚的重点工程,制定并实施边境县教育振兴计划。
1.中央财政优先支持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全免费义务教育。不仅免收书费、文具费和杂费、而且还提供一定的生活费用补助。
2.实行倾斜政策,加大教育投入。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边境沿线学校的投入和软硬件建设。在民族边境贫困县集中办起一批“寄宿制”中小学,设立边境贫困地区民族教育补助专项经费。各级民族区域自治政府应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以立法形式,保证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义务教育投入的稳定性。
3.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落实民族语言授课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设汉语文课程的要求,形成完整的“双语”教学体制,编译、出版符合民族中小学特点的“双语”教材。中央财政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内地教育学院或师范院校建立“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对有关人员的培训给予全额支持。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设立边境中小学津贴和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出资免收学费,为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教师和其他急需人才。率先在同一民族教师中推行竞争机制,并招聘新教师,逐年替换低水平的教师,以解决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5.加大教育结构调整力度。将边境民族教育结构的重心下移,大力发展民族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并在每个县建设一所规范化普通高中和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因地制宜地创设多种类型的地方课程,建立具有多种可供选择变式的普教和职教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调整民族教育的教材内容及学制,适当调整民族语文课时。将乡土教材、实用技术教材,作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基本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