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全球各地“孔子学院”的成立、“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的实施以及首届“世界汉语大会”的成功举行等一系列汉语国际推广的举措让国人振奋。但是,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在战略和策略上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在体制和机制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是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定位不够明确,缺乏国家战略规划引导。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多局限于专业人才培养,过分强调其学术性和系统性,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没有被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没有成为国家大外交和大外宣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没有作为“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进行总体规划与实施。
二是推广体制封闭、僵化。汉语国际推广是一项重要且具有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但目前的体制基本是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指令性模式,未能采用市场竞争机制等相关政策和措施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三是推广机构设置不够健全。“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是部际联席会议性质的协调机构,为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在层次和职能等方面都不匹配。
四是推广投入严重不足且使用效益不高。一方面,目前我国每年国家财政拨款给各有关部门直接用于汉语推广的经费不足3亿人民币,与发达国家在英、法、西、德、日等语言的传播上每年动辄十几亿、几十亿美元的经费投入差距很大;另一方面,国家财政资源分散,缺乏统筹规划和管理,致使有限的投入未能充分发挥效益。
五是师资培养和教材的编写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外汉语教学、海外华文教育在师资、教材方面严重不适应“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要求,已经成为制约汉语国际推广的瓶颈。
六是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主体单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主要依靠少数高校,以接受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为主,没有实现向走出去推广汉语的转变。汉语推广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匮乏,教学手段落后,对外汉语教学规律的研究,尤其是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教学研究不够。汉语水平考试(HSK)标准设置不合理,门槛过高,难度过大,研发和推广的主管单位权责不明确,导致考试设计和考务运作水平低,考点布局、实施手段、题库建设、考试品种等方面都与推广汉语水平考试的要求不相适应。 “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加快汉语国际推广的步伐,采取有力和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解决上述问题,不断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保障“硬实力”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切实加强国家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领导
1、将现有“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更名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工作机构。组长由分管教育工作的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
2、时机成熟时,参照“法语联盟”、“歌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的做法,提请国家领导人出任“孔子学院”总部名誉主席,分管教育工作的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理事会主席。
第二,大力推进汉语国际推广的市场运作
将汉语国际推广的行政事业性部分与可经营部分进行分离,由国家汉办组建专门机构,将海内外考试、教师资格认证与培训、教材、图书及音像产品的开发与发行、网络建设、项目招投标等具有市场要素的工作以企业行为融入市场,通过市场运作,大幅度提高国拨经费的使用效益,整合、集成、吸引海内外企业和社会力量的资源,增强汉语国际推广的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开拓和扩大汉语国际推广的市场需求。
第三,着力加速教材、网络和考试的跨越式发展
1、关于对外汉语教材:(1)打破“本体性”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传统模式,组织中外多学科专家联合编写精品汉语教材;(2)改革教材编写指令性计划体制,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放水养鱼”;(3)下大力气打通对外汉语教材向海外出版发行渠道。
2、关于汉语推广网站:(1)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内外企业、社会机构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推广网站建设;(2)借助国内外大型网站力量,设立专门频道或板块,开发低门槛、贴近外国人生活习惯的网络汉语教学、娱乐、游戏产品;(3)整合政府资源,把各具优势的分散型资源整合到汉语国际推广的网络平台中,重新组织和利用;(4)加强网络软环境建设,制定并颁布汉语国际推广网络资源标准和建设规范,出台激励政策。
3.关于汉语水平考试:(1)改革汉语考试管理体制,尽快设立“汉语考试中心”,统管对外汉语考试考务工作,将汉语水平考试的研发和考务与现行体制脱钩;(2)借鉴国外考试产品推广经验和成功模式,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和专业考试公司,积极进行商业策划和运作,用市场手段推广汉语水平考试;(3)认证海外优秀的汉语考试,将之纳入全球汉语考试推广服务体系。
第四,超常规建设汉语国际推广师资队伍
1、国内:(1)改造现有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和本硕连读制度,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2)提升学科地位,将国务院学科目录中的“对外汉语”从专业方向提升为二级学科;(3)以现有高校为基础,经过考评筛选,强力打造10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4)选择全国100所左右接受外籍学生的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实习基地”;(5)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培养合格志愿者师资。
2、国外:(1)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及其配偶、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配偶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合格者,成为志愿者教师;(2)在海外推行“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对各国具备基本能力的教师及时给予培训和认定;(3)与国外汉语师资培训机构联合,实行国内外合作培养人才,支持外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培训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
第五,确保中央财政投入,开拓多元化筹资渠道,加强汉语国际推广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1、汉语国际推广是一项国家战略工程,在经费投入上应采取倾斜性政策,强化政府投入主导地位,建立与汉语国际推广目标、任务、进程相适应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汉语国际推广的中央财政投入在教育部部门预算中单列,作为专项资金,确保“十一五”期间投入总量大幅度增长。
2、积极采取税收优惠、提供引导资金等政策,吸引海内外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来。财政部、发改委应尽快研究制订汉语国际推广所涉及到的收费管理政策。对于在汉语国际推广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或个人,要给予荣誉性资金奖励。
3、建立严格规范的经费预算和支出管理制度,形成资金投入到位、使用与管理到位、绩效评价到位、监督与审计到位的管理、监督与审计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