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和保障教师心理健康,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却又被忽视的问题。2004年福建省某研究机构对全省265名中小学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高达42.6%的教师具有心理问题,其中近30%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0%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3.5%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广州市近年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现场测试显示,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这些调查表明,教师中具有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现象已较为突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亟待引起高度关注。
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恶化有着以下不良影响:
1、严重危害教师身心健康。近年来教师因心理问题而引发身体疾病的现象已非常常见。2004年,中国教育工会上海市委员会与瑞金医院集团对上海985名教师的健康体检结果表明:脑供血不足者占49%,有睡眠障碍的占36%,高达82%的教师消化道功能不全,74%的教师有咽喉炎,有颈椎病的教师达63%。长期的过度紧张、焦虑、烦躁甚至抑郁会影响教师的神经生理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损伤其机体功能,可能导致亚健康、生理异常或病变,引发生理疾病。
2、影响教师教育行为与师生互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常造成教师教育行为失当或失效,不利于师生间的和谐互动。福建省2004年调查即显示:24.8%的教师认为其“师生关系淡漠”,21.7%的教师认为“学生在背后议论我,甚至说我的坏话”;而2005年初深圳青少年研究会的一项调查也显示,40%的学生认为其师生关系紧张,因为教师曾公开挖苦、讽刺他们。
3、降低教师的职业认同与满足感。长期的心理困扰、心理问题乃至心理障碍使教师逐渐失去对教师职业的兴趣与热情,职业认同感与满意度随之降低。南京市2004年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在职业态度方面,38%的教师选择了得过且过、顺其自然的态度,13.6%的教师持无可奈何的态度,而有10.2%的教师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明确表示“有机会就可能换个工作”。
4、导致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情绪不稳、常烦躁,也很难集中精力专注于教学;学生受到教师情绪影响,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也不会高;个别教师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不当行为,会使学生痛恨这个教师及其所教的课程,甚至痛恨学习,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必将受到影响。
5、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人,是参照和榜样。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没有形成独立人格,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教师的情绪如何、教学状态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若体罚甚至在心理上伤害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可能导致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职权,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在某种意义上,这远远超过了教师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造成老师心理压力和疾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于教育体制、教师职业本身的制约,以及社会、学校、家长多重压力的影响。
1、教育管理、评价体制上的弊端 由于升学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总是以升学率来衡量。学校为了追求分数而不惜一切给教师施压,如职称评定、评优晋级、教师聘任、末位淘汰等都要以分数来衡量,教师的业绩与学生成绩直接挂钩。其评价结果,给教师背上了沉重的“分数”包袱。 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评比活动越来越多,且随意性大。学校要被动地应付这些随时可能出现的各项检查评比,正常的工作有时只能拖到业余时间完成,由于缺乏统筹安排,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给学校及教师增加随时可能出现的心理负担。
2、教师职业本身的压力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他们随时随地都得注意仪表、举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知识渊博,为人师表的形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老师的观念和知识并不能完全让学生满足,让老师的心理和脸面产生了双重压力。这又迫使教师加班加点,紧张工作,强度超负荷,倍感压力巨大。
3、社会和家长期望值的影响 由于传统观点与市场意识的共同存在,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值高且要求更加严格。特别是在一些民办学校,许多家长听到学生的片面之言,遇到自认为不合理的事,就找校长、找教委或找新闻媒体,甚至与老师对簿公堂。使得一些教师害怕家长,不敢正面教育学生,有时连一句重话也不敢说,整天小心谨慎度日,对教师身心极为不利。 同时,来自家庭、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也造成了教师心理压力偏大。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教师个人幸福生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和学生素质提高与心理健康的根本性、基本性的问题。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就是对教育的重视,就是对学生未来发展前途的关注,就是对我们民族未来发展的关注。
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高度重视,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1、国家教育部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保障教师心理健康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列入教育发展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就教师心理健康进行一次全国性的专题调研,并逐步建立和健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心理健康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体系。例如,赋予教育督导机构调查教师心理状况,督察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情况的职责,并把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列入督政和督学的评价体系;设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展研究;聘请有经验的心理专家担任专职咨询人员等。
2、完善学校工作质量评价机制,坚决废止以“升学率”为唯一指标评价学校业绩的做法;加强教育管理的计划性、科学性,克服随意性,逐渐取消名目繁多的检查和评比活动。
3、尽快建立教师心理素质测评机制,提高教师资格准入门槛。可由卫生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发放“心理健康证”。取得教师资格证并获得“心理健康证”的公民,才能受聘于教育部门。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的教师应强制暂离教育岗位,进行治疗。由于有心理障碍又拒绝治疗并对学生造成事实伤害的,应永远取消其教师资格。
4、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工作条件,逐步提高教师生活待遇,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满意度。在实施教师聘任制后,各级政府尤其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有妥善处理落聘教师的政策和措施。
第二,共同关注,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营造和谐环境
1、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应多进行正面报道,弘扬和表彰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尽量减少对个别低素质教师的负面报道,积极引导家长、学生和社会以平常心对待教师及教师职业。
2、鼓励和支持民间成立专门针对学校和教师问题的心理咨询、援助机构,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多渠道对学校和教师出现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舒解。 3、在报纸、网络等有关宣传媒介上开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并编制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手册,结合每年的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大力宣传。
第三,以校入手,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铺设有利条件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民主观念,在学校中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与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利于教师舒心和专心地工作。
2、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给教师更多时间和机会学习、进修、深造,让他们了解更多新课改的信息、掌握更多教学技巧和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成为各级教师培训、进修的重要内容。
3、建立学生及学生家长评价机制。通过走访、座谈、问卷等方式给学生和家长评价教师的权益,教学相长,多渠道了解教师执业时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恶劣后果。
4、学校可联合社会机构开展面向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定期聘请心理专家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并形成制度,坚决杜绝走过场。同时,对一些学校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功能扩充,使之既可以面向学生也可以面向教师。
5、开展各类活动,广开心理释放和感情宣泄的渠道。一方面要经常组织联欢会、参观等集体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往,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教师要自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