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国家尽快立项实施“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恢复工程”,全面整治和恢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确保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和三峡工程安全营行的治本措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长江三峡库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敏感的脆弱地区之一。三峡工程实施以来先后在库区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 但是投资有限,建设范围小,建设力度远远不够,库区生态问题不容乐观。蓄水后坝前水流速率由每秒2.66米降至每秒0.38米,库区流水携带泥沙的能力明显下降。三峡工程建设之初,每年有5.33亿吨泥沙进入库区,按393亿立方米的库容,泥沙全部滞留库区,只需111年泥沙将全部填满库区。通过排浑蓄清措施,减少泥沙淤积,“两院”蓄清排浑模拟试验结论应排向下游的泥沙为60%,则三峡库区被全部填满的理论年限为273年。而135米水位的实践结果,排向下流的泥沙只占入库量的40%。因此,三峡库区被泥沙填满的理论年限又降低到179年。要使三峡工程能像都江堰一样长期为人类服务,必须加强生态治理、减少泥沙入库。为此,除了在库区以上的长江段一系列工程之外, 应立项实施“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恢复工程”。
林业是库区生态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加大了三峡库区生态建设的力度,库区森林面积由1997年的1446.75 万亩增加为2214.2万亩,增加了767.4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1.9%提高到32.0%,库区生态状况有了改善,但仅仅是恢复性建设,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主要表现在:
一是库区生态治理难度大。库区岸线多为石漠化荒山,岩石裸露十分严重,立地条件差,土层瘠薄,自然灾害频繁,造林难度大。库区175米水位以上100米以内的区域人口稠密,各类用地变化频繁。移民迁建、交通建设形成的植被创面和建设残碴面积大。
二是造林绿化投资标准太低。长江两岸的造林绿化,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剩下的未绿地块都是一些裸岩地、石漠化地,立地条件极差,加之又处高温地带,十年九旱,造林难度极大。根据实际情况,退耕地造林平均要429元/亩、荒山造林1500元/亩,封山育林要200元/亩以上,且只能用1-2年的苗木。如采用地径3厘米以上的大苗,亩均投资要2000元以上。目前国家造林补助标准太低。以库周绿化带工程为例,退耕还林工程直接用于造林的投资只有50元/亩的种苗费,荒山造林160元/亩,封山育林70元/亩,差额太大。
三是野生动植物保护抢救工作亟待加强。三峡库区分布着大量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如水杉、鹅掌楸、银杉等近50种植物;有陆生脊椎动物419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4种,II级保护动物33种。随着三峡工程的竣工,再加上移民开发、工程建设对其原产地生境的破坏,将加速其濒危程度。
四是库区松材线虫病防治形势非常严峻。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属于国家头号森林植物检疫对象。重庆市自2001年发生松材线虫病疫情以来,目前已蔓延至长寿区等9区县,构成了库区的生态安全的严重威胁。
五是库区森林防火任务艰巨。库区森林资源针叶树纯林多,林火等级高,干旱期易发火灾。目前防火基础设施差、装备落后,林火监测预警、阻隔和指挥扑救等体系均不完善,防火形势十分严峻。仅2006年干旱期间共发生森林火灾116起,火场总面积为12990亩。
“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恢复工程” (主要内容见附件)涉及三峡库区22个区县,建设年限5年(2008-2012),总投资520018.3万元。工程包括9个子项目,分别是:
(一)三峡库区防护林建设工程。总投资为351266万元。 (二)三峡库区能源林建设工程。拟新建能源林300万亩。按305元/亩计算,总投资91500万元。 (三)三峡库区消落带生物措施治理示范工程。拟在开县、云阳等地开展示范工程 2万亩,总投资2000万元。 (四)三峡库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工程总投资为16760万元。 (五)三峡库区湿地保护工程。初步建立三峡库区湿地保护协调和管理体系,工程总投资为3350万元。 (六)三峡库区松材线虫病预防阻隔工程。 工程总投资为17580万元。 (七)三峡库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工程。工程总投资为1970万元。 (八)三峡库区森林火灾防控体系建设工程。总投资为5007.4万元。 (九)三峡库区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工程。总投资为30584.9万元。
附件:“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恢复工程”的主要内容
“建议国家尽快启动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恢复工程” 提案的附件:
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恢复工程的主要内容
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恢复工程涉及三峡库区22个区县(自治县、市),建设年限暂定5年,即2008-2012年,总投资为520018.3万元。工程包括9个子项目,分别是:
(一)三峡库区防护林建设工程。国家虽然批准实施了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但其范围窄小,仅限于第一层山脊、水平600米。而第一层山脊外还有大量的造林地需要治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水土流失,减少进入长江的泥沙量。因此,急需尽快启动建设库区防护林工程。该工程拟营造林2311.7万亩,其中新造640.2万亩,封山育林1371.5万亩,纯林改造300万亩。按照新造305元/亩、封山育林70元/亩、纯林改造200元/亩的投资标准,库区防护林建设工程总投资为351266万元。
(二)三峡库区能源林建设工程。拟新建能源林300万亩,其中以刺槐、马桑、栎类等树种为主的薪炭林建设100万亩,以油桐、油茶、乌桕、小桐子等树种为主的油料林200万亩。每亩按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荒山造林投资标准(305元/亩)计算,总投资91500万元。
(三)三峡库区消落带生物措施治理示范工程。拟在开县、云阳、奉节、巫山等地开展三峡库区消落带生物措施治理示范工程,治理规模为2万亩。按1000元/亩的投资标准,总投资2000万元。
(四)三峡库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规划实施三峡库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通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方式,使三峡库区60%以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得到恢复和发展。拟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新建市级自然保护区3个;加强重庆三峡珍稀植物园建设,使迁地保护植物种类达3000种以上;新建野生动植物种抢救繁育基地6个,即:崖柏(大巴山)、兰科植物(万州)、红豆杉(巫溪)、林麝、黑叶猴(武隆)、梅花鹿(万州或巫溪);新建15个县级监测站,40个监测点。工程总投资为16760万元。
(五)三峡库区湿地保护工程。初步建立三峡库区湿地保护协调和管理体系,形成湿地保护、科研、监测体系。拟新建湿地自然保护区、小区5个,建湿地公园5个;新建三峡鸟类环志站,组建三峡观鸟协会等;在巫山、开县、丰都、长寿、江津、武隆等新建5个县级湿地监测站;在市林科院建立三峡湿地科研机构;建立市级湿地保护监测管理机构。工程总投资为3350万元。
(六)三峡库区松材线虫病预防阻隔工程。为切实加强三峡库区松材线虫病的预防工作,确保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实施三峡库区松材线虫病预防阻隔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是实施疫情监测、疫情封锁、疫情除治、控制媒介昆虫、应急防控、科技支撑等六项综合型建设。工程总投资为17580万元。
(七)三峡库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工程。初步建立三峡库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对三峡库区候鸟迁飞通道栖息地、繁育地保护,初步建立鸟类监测、环志体系。新建市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加挂重庆市鸟类环志站牌子;搞好现已布局的巫山、万州、石柱、长寿、巴南、江津、缙云山7个监测站建设;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科研工作,在市林科院加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研究中心牌子,重点加强对候鸟迁飞路线、规律等课题研究。工程总投资为1970万元。
(八)三峡库区森林火灾防控体系建设工程。为控制和减少三峡库区森林火灾的发生,拟建设森林火灾管理组织体系、林火监测预警体系(包括预测预报系统、巡护了望监测系统、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林火阻隔系统和森林火灾指挥扑救体系(包括森林火灾扑救队伍建设、火场应急指挥系统和防火、扑火机具装备建设)。总投资为5007.4万元。
(九)三峡库区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工程。为有效开展三峡库区生态效益、森林资源消长、生物多样性监测,拟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监测站点、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以市生态监测中心、县级生态监测中心、乡镇监测站、定位监测点为主体的生态监测人才队伍体系)、生态监测平台建设(定位生态监测点建设、卫星遥感监测)和生态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三大部分。经测算,工程总投资为30584.9万元。
(责任编辑:张政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