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问题 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排名后几位,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日趋严重。我国土地资源已低于世界人均粮食安全警戒线以下;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突出,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贫富不均;矿产资源已经日渐枯竭;在能源方面,石油等支柱性能源储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开采消耗速度,造成石油产量持续下降;煤炭开发强度过高,后备接替资源准备严重不足。总之,我国资源人均占有很低,如不采取切实措施,将会出现“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的不可持续发展的被动局面。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加强管理,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对策建议 1.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机制与手段,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构建新型经济体系 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和推动结构升级,以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内部结构的优化,提高资源的加工程度和总体效益,大力发展能够带动产业技术进步的信息产业和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尽快培育出适应市场变化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来配合各类资源加工产业的发展。逐步建之起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体系,同时应完善有利于资源交流和高效利用的生产力布局,推进城市化进程,继续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块状经济。 2.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要积极推动能源、资源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科学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结构,以改变当前因资源的低成本、非公开化而造成的浪费。以土地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水权市场建设为切入点,从建立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水资源转让机制、矿产资源开发机制上求突破,鼓励民营经济实体参与资源开发,活跃资源市场,努力形成市场配置资源新机制,力争使土地资源的收益有较大的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实行资源使用权公开向社会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使使用者能够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下,通过竞争来获取资源使用权。要通过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调节、服务有机的相结合,使资源开发逐步走上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3.强化约束机制,大力加强执法管理,规范资源开发秩序 要加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尽快制定相关地方性条例,规范市场秩序,采取法律、经济等手段,坚决杜绝违法占用、违法交易、违法管理、越权审批、以权代法等行为,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违法事件,树立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改变目前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促进资源开发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加大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性管理。要进行制度设计,建立能源、资源审计制度,与现行的环境评价制度共同构成社会性管理的新框架,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引导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加强战略资源储备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扩大资源整合的广度和深度,使资源开发向科学规划、合理开采、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方向发展,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运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资源的分配,从而达到资源在社会各行业的有效配置和节约利用。如禁止严重缺水地区新建或扩建高耗水项目,实施分级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改征收养路费为征收燃油税,通过制订合理的燃油消费税率,促进燃油的节约;实行资源资产化管理,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合理补偿机制,规范矿业权市场。还要建立有效的举报和民主监督管理机制,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在节约资源中的舆论监督作用。 4.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完善资源开发机制 规范地(市)、县(区)级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引入新的指标考核体系,解决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用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重视地方政府参与可持续发展宏观决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经济手段在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发挥经济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灵活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管理效率具有的独特效果,合理运用金融、财政、价格等手段进行资源管理,从经济利益上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通过经济杠杆,推动节约资源,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5.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寻找替代方案,提高资源接续能力 实施虚拟资源管理战略,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成果,减少实体资源的消耗,对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级产品出口加以控制,缓解部分紧缺资源的供需矛盾。用价廉的资源去替代价高的资源,用储量多的资源替代储量少的资源,用易获得的资源去替代难获得的矿产资源,用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的资源,用非金属去替代金属矿产资源。利用非金属矿资源,大力开发、推广陶瓷、人造复合材料等以减少钢铁用量;推广应用复合肥料和微肥,提高单位肥效,减少对磷的依赖。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相关机构,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研 究缓解部分资源缺乏的具体措施,研究虚拟资源战略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安全等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和政策建议。 6.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宣传,强化资源节约意识,鼓励民众广泛参与 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运用激励机制节约资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如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定期地对资源节约的先进单位、企业、个人进行表彰。对节能、节水、环保等产品进行标签认证和政府推荐。对企业采用经济上的补贴或优惠,鼓励 社会进行节能产品开发设计,对于节能产品的发明和设计者给予奖励;对家庭甚至个人的节能行为也要进行经济上的激励,鼓励人们使用清洁能源。同时还要明确资源的产权,只有如此才会有人对资源负责并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效应,从而使资源的浪费降低到最低的 程度。 资源利用牵涉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将全国资源现状进行信息公开,提高民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培育人人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营造全民节约资源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组织在宣传和组织广大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拓宽广大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渠道,在发展过程中引导实现可持续的资源消费模式,保证基本消费,引导文明消费,选择节约资源、少污染的消费结构,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继续做好人口控制工作,提高对节约和保护资源的认识,实现开源与节流的统一,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责任编辑:张政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