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8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环境资源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陈自力委员: 关于请求中央支持广西开展大石山区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的建议
 
 

    广西是全国石山面积最大的省(区)之一,全区石山面积达8.95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8%,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北40个国(区)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人畜饮水极为困难,基础设施极为落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科技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该区域一直是广西扶贫开发的重点和难点。

    自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以来,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广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广西大石山区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比例显著下降,村屯道路、水、电、学校等设施初步得到改善。

    但是,由于特殊的自然地貌局限和多方面原因,广西大石山区仍然十分贫困,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主要表现为:

    一是贫困人口集中,贫困面广。据统计,广西40个石山区贫困县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区的75%,其中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占全区的86%;初步解决解决温饱但不稳定的低收入贫困人口占全区的71%。

    二是人均耕地少,缺乏发展后劲。据统计,大石山区贫困人口中人均耕地不足0.5亩的有37.67万户共166.3万人,分布在364个乡镇3020个村41501个自然村(屯)中。这些村屯人口远远超过土地的承载量,解决温饱的难度加大,巩固温饱进而脱贫致富的难度更大。

    三是基础设施缺乏,投入成本高。据调查,大石山区20户以上不通路的自然村(屯)有8707个,人口达49.6万人;未解决饮水问题的人口达35.3万人。这些村屯分布在大石山区深处,山高路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更高,难度更大。

    四是石漠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大石山区土层很薄,土壤贫瘠,随着人口增长,为了生存,群众不得不毁林、毁草开荒,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石头大面积裸露,石漠化不断扩展,土地涵养水源功能丧失,自然灾害频发,“三天无雨则旱,一场大雨就涝”,大石山区群众因灾返贫率高。

    居住广西大石山区的群众大多是少数民族,加大广西大石山区的石漠化治理和扶贫开发力度,相对于一般的扶贫工作,更具有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的重要意义,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但是由于广西属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地方财力有限,要做好大石山区的石漠化治理和扶贫开发工作,还需要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建议:

    一、加大中央财政对广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下拨5亿元作为广西大石山区扶贫开发与石漠化治理专项扶贫资金,用于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沼气池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开发、生态恢复建设等。

    二、农业部、林业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加大对广西开展大石山区石漠化治理和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在生态恢复、高效农业产业开发以及有关项目安排方面加强指导,给予帮助。

(责任编辑:杨振敏)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