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由:
我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山区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南部,总面积54万km²,岩溶出露面积42.624万km²。该地区总人口超过1亿,是我国南方的主要贫困地区,全国近1/2的贫困人口居住在这里。
西南岩溶地区也人多耕地少,粮食一直是困扰这一地区的大问题。西南岩溶地区是我国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最集中的地区,目前至少还有2000万亩可退耕地没有退耕。以贵州省为例,建国以来,人均粮食大多数年分在300公斤警戒线以下。如果按照年人均300公斤粮食计算,贵州省只能承载2500万人口,但到2005年人口已达3725万人,超载率达49%。人口的严重超载使当地农民被迫毁林开荒,贵州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1037.7万亩,占总耕地的19.80%,新开垦的坡地,大多在3~5年内丧失耕种价值,许多变为裸岩荒坡。
岩溶山区坡耕地种粮投入大,产量低而不稳,又是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主要原因。 建议:
本建议将针对岩溶山区粮食生产与生态建设的矛盾,用“大粮食”的观点,寻求有效的措施和对策。
1. 国家对商品粮基地加大投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以解决非宜粮区群众粮食供给不足问题。
按我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山区每人年消耗350公斤粮食计算,年需求3500万吨,若自给2000万吨,有粮食缺口1500万吨,通过加大对主要产粮区和主要商品粮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粮食增产3-5 %以上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既可以加快现代化农业进程,又可以解决非宜粮区群众粮食供给不足问题。
2. 引导岩溶山区调整产业结构,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市场导向型特色农业产业,替代部分粮食种植,解决西南喀斯特岩溶山区农民粮食需求与生态建设的矛盾。
(1)利用西南喀斯特岩溶山区丰富的林地和草场资源,发展草食畜牧业。以贵州为例,全省有4000万亩草山草坡资源,已开发利用的1000多万亩,发展肉牛和羊的养殖,有很大资源利用空间。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可通过西南边境和西南大通道的南端广西北部湾东盟自由贸易区平台,可用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就近与越南、缅甸、泰国、老挝以及东南亚等邻国进行粮食互补贸易,也是解决山区群众吃饭和增收问题的一个途径。
(2)加大西南喀斯特岩溶山区知名地道中药材资源种植开发力度,推动产业化,还可通过加工业的发展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用高附加值的产品换粮食。
(3)退耕下来的陡坡地尽可能发展经济林果,既有保护山区生态的作用,又有经济效益。现行退耕还林政策生态林不得低于80%的规定,应因地制宜,适当放宽,没有新的经济来源,过了补偿期,农民还会毁林种田。
3. 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西南喀斯特岩溶山区生态建设的力度,动员社会力量,扶持有资源优势的生态产业。
4.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减轻西南喀斯特岩溶山区粮食和资源环境的压力。
建议办理部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
(责任编辑:张政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