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发达国家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提高食品安全的标准,制定完整的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了新的贸易绿色壁垒。增加了农产品的出口成本,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成为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障碍。
面对挑战,我国农业出口产品的生产经营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在食品的生产过程中,许多农作物大量使用农药,农药残留情况比较多。许多农产品生产缺乏质量规范和安全约束。在养殖方面,随着畜禽引种扩大,也带来畜禽疾病的流入。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环境污染严重。据有关部门公布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规模化养殖场建在人口密集区域,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且缺乏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缺乏干湿分离这一最必要的防染措施。
2、在管理上体制不顺,政出多门,法规不衔接:有关动物防疫和食品安全的监管过程是分段分部门负责的,不利于监管。
3、从监督执法方面看,由于政出多门,监管难以到位,乱用药物和添加剂的现象较多。
4、从经营主体方面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主体主要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在资金投入、技术力量、经营规模、标准化操作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到局限,也存在着经营盲目及无序竞争等问题。
应对绿色壁垒,只有采取针对性举措,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实现出口贸易健康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绿色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面推进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从源头上看,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滥施农药、兽药、违禁药品等是造成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保证出口食品质量,必须全面推进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建议尽快建立“食品安全委员会”机构,解决多头管理不协调的现象,提升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权威和水平。
2、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认证体系。绿色食品认证是在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是消费者、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共同认可的质量凭证。鉴于绿色食品认证严格、有效期短的特点,目前的异地认证,成本较高,限制了我国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出口。建议积极推动境内建立认证体系,以利于降低认证成本,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农产品认证体系,认证机构数量繁多,通过认证的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难以识别,并且这些认证也没有得到国际间的互认。因此应当积极推动认证机构的规范运做。
3、以农业产业化方式来推动绿色食品的发展,降低绿色食品的成本。绿色食品虽然在国内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价格太高,阻止了绿色食品市场的扩大。绿色食品价格过高除了认证成本高之外,小型分散的生产方式是导致生产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而且小农生产模式也很难建立起强大的绿色食品品牌形象。绿色食品的生产有严格的标准体系,需要企业化的生产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方式,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方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和参与市场竞争,推动绿色食品的发展,为促进农产品对外贸易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4、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绿箱”政策对绿色农产品进行扶持。绿色食品虽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不少,例如产量较低、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等。要发展绿色食品,还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扶持。由于“绿箱”政策不会引起国际农产品的贸易扭曲,在《WTO农业协议》里对“绿箱”政策则免予减让承诺,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对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开发进行合理的扶持,充分利用有利规则应对歧视性的贸易壁垒。
5、重视“绿色营销”的作用,培育和发展具有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品牌。“绿色营销”是企业为满足绿色消费需求,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自身的盈利所进行的市场调查、产品开发、产品定价和分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绿色营销在国际上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绿色消费观的形成,消费者在购物时更加注重商品对环境保护和自身健康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促进社会大众的这种共识,借助绿色营销手段,培育和发展具有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品牌,扩大绿色食品在国内外消费者中的影响,以此来推动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6、绿色食品的生产者要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些发达国家将有关标准严格到没有任何产品可以达到的程度,存在着食品安全和动植物检疫措施被滥用的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和绿色食品的生产者应加强对食品安全和动植物检疫措施的研究,及时鉴别出一些绿色壁垒是否符合WTO规则,是否具有歧视性,根据WTO相关规则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推动行业协会组织的建设,通过行业协会积极组织生产者联合应对新贸易壁垒,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责任编辑:张政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