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8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教育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张志勇代表:关于“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

  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在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入世纪之交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正在得到全面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素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重中之重的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应试教育在不少地方愈演愈烈,严重干扰了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不少学校不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不按教学计划开课,考什么,就教什么;不按教育规律教学,怎么考,就怎么学;不面向全体学生,只针对升学有望的学生进行教学;大量举办复读班;下达升学指标,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及教师工作的惟一标准等。

  二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成了全社会劳动时间最长的群体,严重危害了广大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相当数量的学生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有的普通高中甚至采取半军事化、军事化管理,早上5点多就开始上自习,晚上10点多才睡觉,拼时间、拼精力、拼健康,高耗低效;体育活动普遍偏少,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爆发力、肺活量等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上升,2005年全国初中生、高中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58%、76%。长此以往,谁来驾机翱翔蓝天,谁来保家卫国?

  三是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强,严重动摇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基。不少学校把知识传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填鸭式”、“满堂灌”盛行,社会实践教育极度匮乏,不但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严重摧残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是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丧失了从事教育工作的愉悦感、幸福感。有的高中校长一年只能休息五天,老师们更是“一年到头不离岗位;劳动法规统统作废;身心憔悴无处流泪; 逢年过节家人难会”,以致不少老师发出了“受不了”的沉重呼吁!

  二、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创新型国家,你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想加入强国俱乐部,你就必须获得创新型国家这一通行证。我国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仅是美国的1/8,日本的1/9;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位,在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2006年数据);世界经济论坛2006年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国从2005年的49位降到了54位。一个国家创新和竞争力的关键在人才,在教育。

  凡事常常有一利必有一弊。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这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培育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千千万万优秀人才,无疑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不说,从高考制度恢复的那一天起,它的弊端就在一天天滋长起来,这就是:功利主义价值观日益盛行,应试教育倾向一天天严重起来。不然,就不可能在改革开放之后不久的1987年召开党的13大报告就提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按照实际需要,改善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克服教育脱离实际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遗憾的是,这种倾向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而且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

  应试教育与建设创新国家所需要的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到了痛下决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切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了!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里,我们向全社会发出郑重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现,切实做到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三个优先”,这就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真正做到“三不”:不给各县(市、区)教育局、初中、高中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表彰奖励高考升学率;不在媒体上宣传升学率。

  二是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于2010年将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4%。要将教师工资和各种津贴、补贴全部纳入县本级财政预算,真正实行城乡教师同工同酬;及时补充教师,严禁教师有编不补、只退不补、多退少补,严禁使用代课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教师培养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配齐教育教学设施,让每所学校都成为合格学校;提高公用经费标准,保障音乐、体育、美术、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教学的需要。

  三是高度重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推进城市教育的合理布局,切实解决城市学校“大班额现象”;努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存在的较大差距,真正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

  四是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一要建立国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制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既是地方政府评价高中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也是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则是对高中生的除学科学业成绩之外的过程性发展成果进行的全面评价。二要进一步完善国家高等教育统一考试制度。统筹考虑国家考试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衔接,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改进考试内容,更加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三要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实行多元标准分类招生录取制度。实施多元标准招生录取制度,即高校招生不但要看高中生参加国家统一高考的成绩,还要看高中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实施高校招生分类录取制度,即国家重点高校录取学生,可以采取依据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报告,通过面试进行招生录取的办法;大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可采取依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和国家统一高考成绩,进行录取的办法;而高等专科学校则可在试点的基础上,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报名情况,逐步采取注册入学的办法进行招生。

  五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提高教育政策的执行力,把党和国家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法律、法规、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对办学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违规办学单位、违规办学者的处分和处罚力度,切实改变教育在某些地方的无政府状态,恢复中小学教育应有的规范和秩序。

  六是社会各界都要支持素质教育。全体学生家长不在校外加重学生学习负担,鼓励、欢迎有专长的家长到学校从事志愿服务;各种社会、社区教育资源要尽快免费向学校开放,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宣传媒体不报道不遵守党的教育方针、不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学校;严禁宣传、炒作高考升学率、“高考状元”等,及时宣传素质教育的典型事例。

 

(责任编辑:张政泽)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