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8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教育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陈自力委员: 关于推行区域内教师轮换交流制度、切实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强调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政策依据。近年来,国务院和各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建设,我国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学校之间、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城市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之间,仍存在相当悬殊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经费投入和师资配置的悬殊,是导致各类学校之间存在悬殊差距的主要原因。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是要在这两个方面实现均衡配置。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明确了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的目标和步骤,随着这项改革的逐步到位,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在经费投入的差距有望逐步缩小,实现相对均衡。但是,师资配置方面的改革仍未有大的动静,需要引起特别的关注。

    师资不仅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经费投入。学生家长之所以愿意缴纳高额择校费(包括“自愿”缴纳的助学捐资)送子女进城市学校、优质学校学习,并不都是因为这些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设施,更多地是因为这些学校拥有数量众多的好老师、教学质量高。由于目前没有取消择校费,而且优质学校收取的所谓助学捐资大部分返还本校,这样,优质学校就可以获得薄弱学校无法得到的额外的经费投入,并用这笔经费改善教学条件和改善教师待遇,吸引更多的优质教师来校任教。于是,优质学校也就越办越好,越有条件吸纳更多额外的投入、集聚更多的优质教师,与薄弱学校的差距也就越拉越大。这就导致出现优质教师不断向城市学校、向优质学校集聚,薄弱学校优质教师不断流失的趋势。这种趋势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倘不及时遏制,任其发展,即使各级政府花大力气解决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问题,也就无法真正地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应该承认,这些年来,国家和各地地方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师资力量配不均衡的问题,比如鼓励和组织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组织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市学校、薄弱学校教师到优质学校教师学习。这些措施,不能说没有成效。但是,这种临时性的小规模的流动,对于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衡的问题而言,实在是杯水车薪。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虽然明文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但由于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都没有拿出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具体方案,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力量均衡配置的体制机制至今仍未建立起来,师资力量畸形配置的现象依然有增无减。

    参照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建议教育部加快制定相关文件,出台配套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统一部署,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行区域内教师轮换交流制度,以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力量配置的体制机制,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体方案如下:

    一、在不改变教师行政隶属关系和工资待遇的前提下,在同一行政区域的学校之间实行教师轮换交流制度。县属学校教师在县内学校之间轮换交流;地级市学校教师在各城区学校之间轮换交流(推行教师轮换交流初期,也可以考虑在城区所属学校之间轮换交流);直辖市城市学校教师在城区所属学校之间轮换交流。

    二、以5年(或10年)为一个周期,每年由本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所辖各校1/5(或1/10)的教师交流到其他学校任教。(优质学校教师到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薄弱学校教师到优质学校任教。)每个教师在一个周期内必须到其他类型学校任教一年以上,轮换期满,仍回原学校任教。教师轮换交流的情况,作为评聘职称职务、晋升工资的重要考评依据,实行一票否决。(身体有残疾或有严重疾病不宜交流者例外。)

    三、对到农村任教的城市教师,由国家给予适当的津贴补助;到薄弱学校任教的优质学校教师,由地级市政府给予适当津贴补助。

    四、学生家长缴纳的择校费(含所谓助学捐资),一律缴入政府财政专户,作为薄弱学校发展基金,由本级政府教育部门统一掌握,用于改善薄弱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再返还优质学校。在适当时候,由教育部门和物价部门下文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取择校费。

    五、进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评聘制度改革,规定各类学校高级、中级教师的聘任额度(各类学校的额度应相对均衡)。利用政策杠杆,引导优质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防止优质师资向优质学校的过度集聚。

    六、可在各省、区、直辖市同时选择若干县、地级城市进行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再全面铺开。

(责任编辑:杨振敏)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