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文化源自真实的历史人物关羽,是我国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它正日益成为信仰群体的精神支撑和理念支撑,已“超国籍、超信仰、超民族、超时空”地发展到168个(以上)国家与地区。随着不同国籍、族群、地域信仰人数的不断增多,关公文化已体现出特有的价值,正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据台湾方面资料显示,其“寺庙整编委员会”在册庙1.7万个(座),其中有1万4千多到1万5千座(个)庙中主供与合供有关公灵像、灵位等,台中及台北的“国家灵庙”都是关公庙。
一、关公文化的内涵
1、理念文化:关公的“忠义仁勇”具有多方位理念文化内涵,是其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崇与敬仰,成为护国佑民之神的根本原因,也是关公文化理念的概括和总结。
2、庙宇文化:关公庙宇遍天下,全国有关帝庙30万座,山西现存近3万座,台湾登记的关帝庙400多座,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1座。东南亚等海外华人聚居地都有宏伟精致的关庙建筑,这不仅体现了中华古代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成果,同时也与信仰活动紧密相联,形成了独特的庙宇文化。
3、祭祀文化:被中国百姓喻为神的有众多,但称帝的只有关公,他已被人们推崇为万能之神。
4、庙会文化:随着各地关公祭祀活动的开展,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关公庙会,促进了地方商品交易的繁荣,形成了独特的关公庙会文化。
5、戏曲文化:关公被佛教、道教神化,皇家加封后成为民间顶礼膜拜信仰之神,而与其有关的戏曲也在不断的形成和发展,这既传播了人们推崇的“忠义仁勇”的精神思想,又繁荣了中华的戏曲文化。
6、商神文化。至少从唐代以后,人们在商贸中,祈求公平、公正、公道、信用、诚实,以关公为“监护神祗”,关公也被尊列为财神。行商始,求关公保护;行商中,请关公主持公义;发生争执,求关公神判(不愿去公堂诤讼!),遇庙会、年节求关公神佑兴商,关公取代而成为商业之神。在民间,则早已将关公拜为财神了。
二、海峡两岸关公文化的发展情况
关公文化近年来在海峡两岸取得了一定发展,大陆(主要是山西)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举办关公庙会。该活动1990年由山西省运城地委发起举办,1992年该活动扩大为关公文化艺术节暨经济贸易洽谈会,有60余台湾人参加。同年举办关公金秋大祭,1640余人参加,其中来自日、澳、意、新、马、泰、美、德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20多人,台湾300多人(庙宇人员)参加了大祭活动。1996年由运城地委在运城地区举办关公庙会。但后来由于经费问题,庙会一度萎缩、停办。
2、举办关公生日祭拜活动。从1989年开始,每年农历6月24在运城市常平村召开,现已经发展为为期5天的庙会,大约有10万余人参加。
3、举办海峡两岸关公文化研讨会。2002年在运城市召开了第二届海峡两岸关公文化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的60余人参加会议,其中台湾27人参加会议。
台湾方面对关公文化的重视和相关活动的开展受到大陆的影响和支持,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1、举办文化礁溪活动。台湾学习运城举办关公庙会的经验,在台湾礁溪举办了文化礁溪活动,200多万参加,形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2、举办海峡两岸关公文化研讨会。1997年台湾关帝庙研究会主办了首届海峡两岸关公文化研讨会,国台办、运城统战部及其相关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台湾“副总统”主持。
3、台湾有比较完善的关公文化研究机构。台湾现有关帝庙联谊会、弘道协会和台湾关公文化研究会等比较大的机构从事关公文化的研究和相关活动的组织。
4、举办了一系列大型关公文化活动,扩大了关公文化影响,得到民间的广泛支持。如2005年举行了大型关公像巡游活动,关公像度灵后首先在台南举行巡游,最后落户台北。这些活动的开展获得了多家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
概括起来,两岸关公文化活动的发展有基础、有潜力、前景看好,但主要停留在民间层面,由民间自发组织。在大陆,虽然邓小平(1956年3月)、胡耀邦、乔石,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均前往参观过解州关帝庙,也得到过一定的政府支持,但整体层次较低、水平不高、范围小、规模有限、政府引导不足、社会影响不大。
三、弘扬关公文化的意义
1、关公文化拥有广泛的信仰群。关公经过佛教、道教的神化,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用,以及《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和晋商在贸易中对关羽的尊崇,其“忠义仁勇”的思想已经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支柱,拥有广泛的信仰群体。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168个国家和地区有关帝庙,海外有800万信徒。
2、关公文化对于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实现祖国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公文化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继儒法兵道墨诸家文化之后出现的又一文化现象。人们对关公的信仰不分国籍、族群、地域、蓝绿,关公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凝聚两岸华人的心,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两岸统一。
3、关公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关公文化的忠、义、仁、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标准,也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对于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们的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关于在海峡两岸弘扬关公文化开展文化交流的建议
1、高度重视关公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要站在建设和谐社会、祖国统一和中华文明崛起的高度认识关公文化,将关公文化发展作为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来抓。
2、成立中国关公文化研究会。由中央及全国的相关人员组成中国关公文化研究会,该研究会负责组织全国的专家学者开展关公文化的研究,统一协调全国的关帝庙及其关公文化的相关活动。
3、加大两岸及其全球的关公文化交流力度,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关公文化列入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重点项目。提升现有的海峡两岸关公文化研讨会档次和规模,举办华夏关公文化高层论坛。
4、提升现有的关公文化节(庙会)档次和关公拜祭档次和水平,举办国家级别的华夏关公文化节,将其列入国家的重大文化活动。
5、扩大关帝庙规模,建设关公文化园。在现有关帝庙基础上,高层次、高水平的规划建设上档次、成规模、能够实现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的关公文化园,使其成为全球关公文化的基地。
6、应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相关力量开发能够体现关公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电视剧、戏剧、电影等多种形式的文艺精品,扩大关公文化影响。不少信息反馈,国外很渴求了解关公文化,尤其是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以及我们的台湾、香港。 7、大力支持和发展关公文化产业。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挖掘和整理,开发关公文化的书籍、光盘、音像制品、关公像等系列产品,并扶持其形成产业。
提案人: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山西省委主委卫小春
(责任编辑:杨振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