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9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经济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张自立委员:民以食为天,国倚粮为安
 
 


各位委员:


  古今中外历来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视作为政之首要。2007年始爆发的全球粮食危机再次印证了 “农业是强基础、促发展、安天下的战略产业,粮食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关键商品。”当全球目光聚焦金融危机时,我们万万不可忽视时刻高悬在头顶的粮食安全这把利剑。


    2004年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措施,我国粮食生产首次连续五年大丰收,供求基本平衡,储备充足,市场稳定。我们是否可以据此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可以高枕无忧了呢?事实远非如此。从粮食生产、储备、流通三个环节看,依然存在一些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


    从生产环节看,种粮收益低、补偿机制不健全,地方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的基础性条件总体趋弱,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堪忧。今春发生的旱灾,凸显出问题的严重性。令人深思的是,面对大旱,中央和省级领导着急,地方官员和农民群众却没有那么急。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对地方政府来说,农业对GDP、对地方财政、对官员的政绩贡献不大。对农民来讲,把抗旱所需各项支出和卖粮收入相比计算,还不如放弃夏粮,外出打工合算。此外,大旱凸现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18.5亿亩耕地,有灌溉条件的只有8.3亿多亩,而在这8.3亿多亩中,真正旱涝保收的只有2亿多亩。


  从储备环节看,粮食供给充足的形势使部分地方政府、粮食企业的粮食安全观念淡漠,为减少资金沉淀而降低了粮食储备水平,形成中央和产区粮食储备多,销区粮食储备少的不合理格局。少数地方甚至以资金储备代替粮食实物储备,出现“虚库”现象。一旦因偶然因素造成粮食短期供应不足,即需中央紧急调粮。


  从流通环节看,自2003年实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多元化的粮食流通格局已经形成。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进军我国农业及粮食流通、加工产业链,对我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在逐渐加大。跨国资本通过大规模并购,已控制了国内大豆和食用油市场,现在又开始向其他农产品领域扩张。一旦粮食生产、流通的重要环节为国际资本所掌控,我国的粮食安全必将受制于人。


  除上述制约因素外,我们还面临着“五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就是:在相当长时期内人口刚性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粮食多样化消费刚性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可耕地面积逐年缩减的趋势不可逆转,气候等环境恶化在短期内不可逆转;我国粮食供求总量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不可逆转。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治久安的战略工程,我们呼吁,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加快探索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让主产区因承担粮食供给义务而造成的“机会成本”损失获得合理补偿。


  一是根据主产省每年实际调出粮食数量,适度增加主产省粮食风险基金规模,地方配套部分由中央预算拨付。


  二是按照与粮食商品量、粮食产量挂钩的原则,将现有的对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扩大到所有产粮大县。


  三是出台消化或核销粮食主产省政策性和经营性财务挂帐的政策措施,腾出资金用于支持地方粮食生产和储备。


  2、调整现有粮食直补方式,逐步由“普惠制”转向按种粮面积实补,发挥粮食直补的杠杆效应。


  3、建立多层次的粮食储备体系,保持合理的粮食储备格局。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储备管理权事,依法强化储备粮监管。加大地方政府储备数量,在主销区实行强制性储备制度,减轻产区的储粮压力。


  4、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既要建立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 又必须保持政府强有力的应急干预能力。因此,必须保持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流通领域的主渠道地位。同时,应充分研究各国保障农业安全的政策措施,加强行业监管,在WTO框架内提高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农业领域的门槛,防止跨国资本对我国农业及粮食流通产业链的控制。


  粮食是特殊的战略商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继续加大惠农强农力度不松懈,严守18亿亩“红线”不动摇,坚持粮食自给率95%以上的原则不折腾。当“粮农富,粮业兴,粮源足”之美好愿景实现之时,才是我国粮食战略长治久安之日。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