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9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教育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王康委员: 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分层分类评价导向机制和标准的建议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全日制高校的数量从1978年的598所,发展到2008年的2184所(含独立学院);高校在校生的人数从1978年的41万人,发展到2006年的250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21%。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希望上大学的愿望,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的跨越,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同一化、同构化和同质化倾向。在全国2000多所大学中,特色鲜明的学校数量十分有限,多数大学都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与此同时,近30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存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升格冲动:中职学校盼望升格为高职学校,高职学校盼望能够升格为本科、本科院校想成为硕士授予单位,硕士授予单位想成为博士授予单位,博士授予单位想建博士后流动站。不少高校在有了一个学科的博士点以后,又希望再拥有另一个学科的博士点。生生不息、没完没了,仿佛只有要到了学校的所有学科都已取得博士学位的授权方肯罢休。这种情况如果在只是局限在少数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学,本也无可厚非的,但目前全国多数中职和高校都存有这样的想法和冲动,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了。


  盲目地层次升格和授权扩张的冲动,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而且加剧了高校同质化的进程。尽管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遏制这种升格和扩张的冲动,但却仍给人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感觉。


  造成我国高校持续追求层次升格和授权扩张冲动,并且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现有的高校评价体系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分层分类发展需求,还没有建立起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评价体系及其标准。高等学校分层分类评价体系和标准的缺失,导致了人们用一个标准去评价不同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局面。


  即是说,目前社会评价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看它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强弱,不是看它的师生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水平,而是看它是不是博士授予单位;看它拥有多少个博士点;看它是不少硕士授予单位,拥有多少个硕士点;看它培养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


  在上述这种单一而粗放的评价体系下,一所高校要想都赢得社会的尊重,赢得考生的青睐,就必须不断地追求层次升格和授权扩张。直至本校的所有学科都能够成为博士点。从理论上说,一所高校要想一流的高校,这种追求上进的敬业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也是需要保护的,但同时更是需要加以科学引导的。


  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对各种层次人才的需求是存在着内在规律的。就我国的现况来看,社会经济发展对普通劳动者(中职以下)的需求量最大,对熟练技术人才(中职生)的需求量次之,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职生)的需求量再次之,对高级人才(本科生)的需求量较小,对高端人才(研究生)的需求量更少。如果我们的教育忽视这种内在规律的存在,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分层分类的评价体系及其标准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致使许多高校盲目追求层次升格和授权扩张,难以把主要精力放到学校发展的科学定位上,放到积极争创本层次、本类型的一流高校上,放到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放到加强特色建设和提高质量上来。因此,每到高校设置评议审核和博士、硕士授权审核之时,各高校就使出浑身解数,奋力“拼搏”,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正之风的蔓延,甚至为学术腐败提供了土壤。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不仅需要优化高校的学历、学位结构,而且需要建立健全高校分层分类的评价体系及其标准。为此,我们建议:


  一、分层分类研制高等学校的评价体系及其标准。建议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要组织专家,针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现况和发展趋势,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需求特点,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特点,来研究和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及其标准。例如,在本科院校中,研究制定“985大学的评价体系及其标准”,“211大学的评价体系及其标准”,“研究型大学的评价体系及其标准”、“教学型大学的评价体系及其标准”、“应用型大学的评价体系及其标准”(例如,应用型大学可以不把是否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作为评价其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准,而把是否培养出了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是否能把最新的基础研究成果很好地应用到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去,作为评价其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综合型大学的评价体系及其标准”、“有鲜明行业背景(或特征)大学的评价体系及其标准”(例如,把是否能够适应和引领行业、产业发展的科研和人才作为评价其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研究制定“综合型高职高专的评价体系及其标准”、“有鲜明行业背景(或特征)高职高专的评价体系及其标准”(例如,把是否掌握了支撑或引领行业、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创新技术,是否培养出了职业素养好、学科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人才,作为评价其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都拥有各自的高水平标准。以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协调发展,提高质量,办出水平,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好、更主动、更全面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依照不同分类的标准,公布各高校在同类学校中的排位。例如,公布“985”大学的排位,“211”大学的排位、综合性大学的排位、教学型大学的排位、应用型大学的排位、有行业背景(或特征)大学的排位,综合型高职高专的排位、有鲜明行业背景(或特征)高职高专的排位。以引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在科学定位的前提下,“各安其位、各行其道、各追其求,彰显优势,办出特色”。同时,促进同一类型的高校开展必要的竞争,使同类高校比有对手、学有对象,赶有目标,争创一流。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