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列为法定节日。2008年,从形式上来看,学校对三个传统节日很重视,这三个节日期间,学校均放假一天。但我们要看到,很少有学校就法定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教育,也很少有学校开展与节日主题相关的活动。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是我国的未来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体。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程度与实践程度如何,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并加大宣传力度。 一、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迫切性 中国传统节日以农历为标准日期,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每一个节日均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体现了浓郁的传统气息与中国文化元素。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这些节日已经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也最能代表和体现传统文化的特征,可以说,传统节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与符号。传统节日作为特定的中国印象应该烙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与民族团结与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也日益加强。西方的思想文化、行为方式伴随着西方物质文明流传到中国。这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增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诚然是有益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容忽视。 华东师范大学近期就传统节日问题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成人对传统节日的热情明显高于中小学生,年龄越小对传统节日的意识越淡薄。但许多成人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实质的认识也比较肤浅。这表明,传统节日重说教而轻行动,重感性认同而轻视理性分析,在未来时期,可能会面临举步维艰的局面。 中国年轻一代过“洋节”的热情比中国传统节日还要高。学生对有些西方节日的认同感明显高于中国传统节日。中小学生对圣诞节,大学生对情人节的热衷程度十分高涨,已经成为部分学生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大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冷落的局面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和改变,势必在将来对民族精神的凝聚、国家文化安全构成不可忽视的威胁。 二、中国传统节日受忽视的原因 中国传统节日受到忽视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涉及到社会、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 中国传统节日受忽视的首要原因是社会的不断变革,而国家又没有及时做出相应对策造成的。经济社会日益全球化,生活方式、精神需求也必定发生变化。现代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城市化,而传统节日的载体大多依赖传统农村社会,传统节日的诸多习俗在城市并不适用。比如,传统的清明节,一家一户要在清明节前天的下午,在大门口插上柳枝。这种习俗在当前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沿袭,但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清明节插柳就变得几乎不可能,因为很多小区附近没有柳树,即使有,也不能随意折树枝。再加上城市紧张的生活方式,家长也没有时间给孩子讲解有关传统节日的来历与内涵。长此以往,就造成了文化的断裂。 现代商业一味追求金钱利益是造成西方节日泛滥的重要因素。我们在百度上搜索“圣诞节商场销售”,就会惊人地发现,人们在圣诞节与平安夜的消费数额是巨大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年轻人贡献的。情人节还没有到,鲜花预定、邮局鲜花特快等业务的广告已经在各大高校的bbs、各类广告上蜂拥而至了。巨大的金钱利益驱动着商家与大众传媒机构对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进一步扩大宣传。在国人视野里,如果是圣诞节期间去商场购物,圣诞树与圣诞老人是无论如何也躲不过去的。 在学校教育中,对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教育并没有加强,在某些方面反而削弱了。比如,按照新的中学课程标准,文言文的篇幅减少了,西方文学作品数量却在上升。在没有西方文化背景的条件下,对中学生进行西方文学(并且是翻译后的西方文学作品)兴趣的培养与教育,必然挤压中国文化的教育时间。 三、具体的活动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当前有必要在学校开展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具体建议如下: 1、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意蕴。 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要保留必要形式,也要不断深入发掘其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形式与内涵都不可缺失。以清明节为例,形式是插柳与寒食、扫墓,内涵是祭祀先祖,寄托哀思,体现了中国人的慎重追远观念。在现代社会里,有的地方虽然不能折柳、烧纸,但可以佩戴鲜花去扫墓。传统的清明节主要体现了家族观念,在当代,我们可以把纪念中国历史上先贤先哲、民族英雄、革命烈士都纳入到活动当中。这样,就把清明节的祭祀范围从家族扩大到集体、国家,而清明节慎终追远的内涵与精神实质并没有减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2、学校要围绕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主要还是来自学校教育。学校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教育活动。 在高等院校,学校要组织专门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课程内容要有中国传统节日的专题;组织相关学科教师或研究者开设专题讲座。学团工作要围绕传统节日组织与之相关的活动,增进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 中小学生在了解相关传统节日知识的前提下,要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节日的气氛。有条件的学校在端午节期间,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包粽子,在活动中让学生对节日象征有切身的体会;组织学生参加集体对抗活动,如拔河、赛龙舟等,增进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 前些年,中小学普遍开展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活动。但近几年这个活动有弱化的趋势。我们建议,应该恢复或者加强清明节扫墓活动;请英雄人物、模范代表、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给学生讲解先进事迹,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缅怀先烈、学习英模、弘扬正气的良好美德。 3、社会与家长要主要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活动。 社会各界与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互动。很多活动的开展有赖于社会各界与政府提供空间场所与相关方面的保障。例如,春节、元宵节等,政府要组织庙会、灯会,为民众提供活动的场所;家长在传统节日时,对学生要引导消费、带学生参加有关活动。经过学校、社会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使传统节日在学生心中逐渐巩固、强化、吸收,再到自觉弘扬的良好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