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9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科技医卫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赵丽宏委员:关于科技类博物馆提升能力、共享资源的建议
 
 


  
  科技类博物馆(国外称为科学中心的科普机构)是指以对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教育为第一功能的,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要展示内容的科技类博物馆(科学中心) 、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等科普基础设施。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强文化大建设的要求,科技类博物馆将发挥其重要的承载功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科技类博物馆建设出现热潮。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类博物馆大国。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36个省会城市(含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中计有科技馆39座,其中省级科技馆27座,市级科技馆12座。还有自然博物馆14座,天文馆1座。

  当然,科技类博物馆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在基础建设上,缺乏全国性的总体布局的发展规划,总体数量少,地区之间不平衡。在城市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中有近20%还没有科技类博物馆,综合性科学工业博物馆的规划建设尚为空白。自然博物馆、天文馆建设较为薄弱。二是在规划设计上,水准参差不齐,教育理念、展示理念相对落后,展品重复雷同,创新不足。三是在展示内容上,由于偏重于科技基础知识和传统常识传播,而对前沿学科和创新成果的传播教育不够及时,产业领域里的知识、技术的普及不够深入。其他诸如在运营管理、人才培养、对外交流、评估分析上,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问题。

  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是未来我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需要,是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需要。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明确规定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和目标,未来科技类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任务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 明确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

  指导方针是:“提升能力,共享资源,合理布局,突出实效”。要把提高科普基础设施的整体服务能力放在首位,把资源共享作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主线。

  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我国达到超大、特大、大、中型科技类博物馆总数控制在100-130座左右。全国城市人口达到100万以上的科技类博物馆年接待观众量达到3000万人次。其中,我国主要城市群中的节点性的地市级以上城市、处于交通枢纽区位的地市级以上城市、沿海发达地区或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市级以上城市,大中型的科技类博物馆的配备必须基本建成。对自然博物馆和天文馆等能发挥对公众科技教育第一功能的科技类博物馆,要给予重视,加以规划建设。西藏、宁夏、青海、甘肃等重要少数民族地区的首府(城市人口不到100万的)以及西部区域中的重要城市,必须基本建成和发展科技类博物馆,并保证正常运行。

二、 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优先在直辖市、省会、自治区首府和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建设,在这些城市中已经建立的科技类博物馆,如果规模设施及展示内容没有达到要求的,需要相应进行必要的改建、扩建和更新。在公众需求强烈并有资金和技术保障的条件下,县级城市可建设适度规模的科技类博物馆。一个城市不宜重复建设展览内容相同的科技类博物馆。

  在具体实施中,一是安全适用,经济科学,节约资源,有利发展;二是应按区域统筹规划,布局设馆达到均匀、合理;三是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应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其建设用地应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应本着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的原则,可利用旧建筑进行改建、扩建使之成为科技类博物馆。

三、 在布局与规模上,要注重空间布局均匀。

  建议到2010年,全国省会级城市,含自治区首府,包括副省级城市,基本已经达到或在建1座大型科技类博物馆的目标,已经建成的科技类博物馆要随着客观形势发展,着重规划功能发展内容的完善。直辖市、超大型城市至少设立1座超大或特大型科技类博物馆,按五年更新一次的客观要求,先期建成的科技类博物馆,要着手进行展示内容的更新。同时还要注重结构布局的合理。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设置综合性科技类博物馆,可考虑规划设置产业技术类型的科技类博物馆,如在中国传统工业集中发展的大型工业城市,建设10座大型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地市级城市还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情况,改建与更新有资源优势的5座自然博物馆或是天文馆。科技类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科普教育,并灵活开展科技会展、科技沙龙、科技交流等活动。在建设和发展科技类博物馆时,要注重抓好功能性任务:(1)要大力依靠各地政府的领导,认真落实和科学规划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并且因地制宜抓好现有科技类博物馆等科普设施的更新。(2)充分发挥科技类博物馆作为科普设施的“旗舰”作用,带动周围科普设施,组织实施社会化的科普教育活动,激发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3)科技类博物馆,要充分重视四类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高的独特性需求,加强西部和少数民族等地区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尤其要成为青少年接受科技教育的“第二课堂”;(4)要大力培养和建设科技类博物馆的三支队伍;一是熟悉科技前沿发展的善于传播科技的管理者队伍,二是具有现代展览设计理念和先进综合技术的专业者队伍,三是熟悉科技并与社会各界密切联系的志愿者队伍;(5)要加强对从事科技传播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工作;(6)注重科技类博物馆的国际交流,加强引进国外优秀的科普项目,促进先进科技手段应用。国家级的科技馆尤其要加强与国际接轨与交流。

四、 在建设机制上,要统一规划,财政支撑,多元投入。

  科技馆的建设要实行项目公司和项目代建制,通过公开招投标形式,优选业主单
位,进行代建。要建立完善的运行服务效果的评估制度。原则上,应由社会上的第三方来进行客观的评估,作为服务效果的检查尺度,也作为财政再投入的依据。

  五、在运行机制上,科技类博物馆必须以公益性定位为前提,以公众参与为基础,以社会参与和自主经营为两翼的运行服务格局。同时,对社会化下的市场运作机制,作谨慎而准确的定位。

  一是要全面开放:科技类博物馆要置于现实社会、经济、文化三维坐标下,准确找到自身位置,并探索和建立依靠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利用社会组织的机制和实现形式,实行全面开放的经营服务模式。二是资源集中:要充分调动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的资源用于科普教育,应集中科技类博物馆整体资源的优势,建立科技展项信息库,推动优秀项目的连动。综合性科技类博物馆更应注重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不同设计领域的结合等。三是协作交流:要开拓合作办馆的模式,可以探索同周边大型科技类博物馆,大型主题展示联合运作模式,通过办分展区、分会场等形式提高展馆利用率。要同正规教育系统建立“三固定”(人员、时间、内容)协作联系,熟悉中小学教育大纲和教学计划安排,吸引并积极配合学校安排学生到博物馆来上课,为探究式学习和素质教育搭建平台。

  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规划应跟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趋势。为发挥科技类博物馆的更好作用,应加强运行管理,提高科技类博物馆管理的水平,抓紧培训,提高管理队伍自身素质。北京、上海、广东等科普研发力量强的大城市,可以设立科普人才培训基地。要共享科普的专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好现有专业资源,努力挖掘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中的社会潜在资源,抓好新建资源。各省会城市的科技馆或科协可相应成立科普资源开发中心。要加强科普人才队伍与基础理论建设(包括设置相关研究课题、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编译国外著作、创办学术期刊)。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