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上午,数百人手持白色菊花,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前排成长队,为一位老人送别。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首批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原副校长霍懋征。(2月20日人民日报)
传道授业解惑躬耕一生,彰爱扬清懿德垂范千秋。1943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毕业后,霍懋征老师自愿到小学任教。60多年来,她为基础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的爱和心血。她在60年从教生涯中留下的“爱心”,已成为人们心中永不熄灭的一盏明灯。周恩来总理曾称她为“国宝老师”,温家宝总理曾夸奖她为“把爱献给教育的人”。她还荣登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榜单。“永远的霍老师”以心换心、用爱育爱——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她用她全部的爱心谱写了一个人民教师的传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世上所有的行业中,教育的地位和性质极为特殊。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门捷列夫说:“教育是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上帝也要低下至尊的头,向她致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世上所有的职业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同样极为特殊。他为人类塑造灵魂,他为一个民族的未来“垫底”。可以说,教育和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薪”的使命。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既是国家的意志,也是人民的期待。
应当说,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令人满意,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积弊。在有些地方,教育甚至成了群众诟病最多的领域。2009年1月和10月由新华社播发的温总理的两篇文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深入地剖析了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包含了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应各类学校的办学体制、教师的培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归结起来,不论是投入问题、教改问题还是体制问题、公平问题,最终都指向观念问题,也就是爱心问题。没有爱心垫底,失去根基的教育大厦如何能在人们心中矗立,如何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不可否认,现在一些学校院所越来越像“衙门”,社会上光怪陆离的流弊在这里无一例外地呈现;一些教育工作者正在向“技术工”靠拢,把教育当成了纯粹的技术活。“衙门化”和“技术活”的背后,教育与爱心的距离越来越远,与人民的要求和期待的距离越来越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永远的霍老师”定格为她一个人的传奇。
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正在制订,各种观点、声音和利益免不了有一番交锋、碰撞和博弈。温总理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这个“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的要求,不仅应成为新的教改纲要的指导方针,更应成为爱心教育的自觉实践。唯如此,“永远的霍老师”才能成为整个教师群体的传奇,成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传奇。
(责任编辑:张政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