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报告厅,庄严肃穆。墙上悬挂的黑白照片里,映着霍懋征和一群孩子亲切的笑脸。旁边是七个雪白的大字“向霍懋征老师学习”,寄托着无限哀思。 当代著名教育家、我国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为教育事业燃烧66年后,在88岁高龄上走了。 今天,她的同事、徒弟、家人、学生、实验二小的全体教师、西城区教委的同志在这里举行追思会。诉说对她的深切哀思,重温她“爱的教育”的誓言,追忆她为基础教育奉献的一生。 霍老师,您看到了吗?您年过花甲的老同事来了。他们在送您的诗中说“天上人间难相见,精神风骨存世间”。 他们还记得您一生都在践行的两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是一个教育家所能给出的最庄严、最质朴的承诺。您一辈子只有两大爱好:一爱教书、一爱育人。您用“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的教育艺术,悉心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您精通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所有课程,却常教常新、永不满足,同一篇课文在不同年级、不同时段都能讲出不同效果,让台下学生甘之如饴、如痴如醉。 他们还记得您在教学改革中永不疲倦的探索。文革结束,56岁的您重返教坛。您说要把学生培养成“大肚汉”,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为了让学生“吃饱”,您一学期教95篇课文,远远超过教材设定的24篇。您当时已经是中国教育界的一面旗帜,但永远不满足懈怠,率先将投影仪、录音机用于教学,摸索着使用刚兴起的“洋设备”。 他们还记得您满腹诗书、学识渊博,课堂满满地凝结着教学艺术和趣味。古诗、典故、故事随手拈来,学生遇到矛盾、有了困难,您讲几个故事来化解。看到打扫落叶,劝勉珍惜时间,您会吟诵古诗名篇。您还会让孩子仔细观察春天来了、小组值日等日常生活。成语接龙、争背古诗,让您的课堂热闹异常,学生敢想敢说,遇到作文从来不怵。 霍老师,您看到了吗?您年逾不惑的教师徒弟来了。王玲老师是您48年前的教学助手,今天哽咽着说“我永远是霍老师的徒弟”。 她还记得您对青年教师的关爱提携。当年王老师给您的班级当中队辅导员,一边学习一边做助手,这个“肥差”让全校青年老师羡慕不已。王老师准备第一次试讲,您连着几天悉心指导,空荡荡的教室里,她在台上讲,您一个人在下面听。临讲课前一天,您说第二天有会,去不了。但当王老师成功结束讲课后,您又第一个过来祝贺,原来您一直都坐在台下。您说:“我怕你知道我在台下,会紧张。”半个世纪过去了,王老师说她一辈子忘不了。 您的课没有一堂是没有老师来听的,年轻教师、外校、外省市来取经的教研同志,这该是多大的负担啊,可是您从不拒绝,还主动和他们交流,有问必答。外国语言文字专家也来了,听完课后竖起大拇指,说您的语言文化魅力太强了,听课是一种享受。 他们还记得您80岁上,还要响应国家号召,去西部支教。您说“身体没有问题,就怕时间不够,我想把生命价值发挥到极致。” 90年代,您去偏远地区讲学,一般都利用节假日。去河南平顶山的那次,下了火车直奔会场,终于在开场前一分钟赶到了,那里有1000多名师生在等您。一讲4个多小时,夜里回到招待所,又和前来求教的老师们畅谈到深夜12点多钟。裹着毛毯拿起笔记本,您又开始备课了,因为第二天7点钟,您还有两场讲座。您的助手说,如果不是亲自跟着,她怎么也不能相信,一个76岁、动过癌症手术、已经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老人,能为教育这样豁出生命。 霍老师,您看到了吗?您的儿女们来了。全家四代11人献身教育,您的女儿说“追随妈妈,做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孝顺。” 在您家里,唯一的争吵就是争论学术,全家备课的的时候,静得掉根针都听得见。去甘肃天水讲学,您执意要到最偏远的山村,为这事差点和女儿“闹翻”。带去了500本书,大批文具。给山里孩子送书、唱歌、讲课时,85岁的您是那么愉悦,那么满足。 您做报告执意不收钱,女儿开玩笑“你一文钱不收,体现不出报告的价值啊,难道你的报告一文不值?”,您笑了:“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我就年轻、高兴,一文不值就一文不值吧。” 霍老师,您看到了吗?您当年做班主任时教的学生来了。60年来,您把爱均匀地撒给每个学生。高干子弟不偏、普通学生不嫌、优等生不宠、差等生不弃。您的每个学生都说“霍老师最爱我!” 50多岁的学生要做手术,您拖着80多岁的病体前去看望,他哭了,说“霍老师您怎么能来呢?”,您说:“你们就是我的孩子啊,孩子生病了,妈妈怎么能不来呢?” 66届的学生还记得,当时班里问题学生多,顽皮学生和每一科老师都冲撞过。自从您来了,班里再没发生过顶撞老师的事。上课前,您总要把头发理一理,衣服整一整,微笑着面对学生。每次看到学生在教室门口的小路上扫地,您总是跳下自行车,和蔼地鼓励几句,让他们感到哪怕做的是一点点小事,也是光荣而有意义的。您用自己的工资,为家里困难的学生订午餐,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从容快乐地享受一顿饭。 温总理说,您是一个把爱献给教育的人。您不光有爱,还用爱的精神、爱的能力、爱的艺术,教会学生如何爱、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霍老师,您看到了吗?朝气蓬勃的年轻教师们全都来了。他们知道您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高材生,却用一生耕耘在小学讲坛,为基础教育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说“我们能做的,唯有传承。我们要踩着霍奶奶的足迹,把爱的教育传承发扬下去,让爱的精神永远不灭。” 您听到了了吗?“霍老丰碑立心上,激励我辈爱飞扬”,以爱育爱,爱永远不会画句号,这是他们在礼堂里的誓言。 霍老师,您看到了吗?实验二小准备为您塑起一座铜像,就在学校后面的小花园里,另一位老校友钱学森的铜像,就在您旁边挨着。西城区准备设立“霍懋征奖”,奖励全区从事基础教育的优秀教师。您的纪念画册,以您为原型的电视剧脚本,也在制作当中。您一生质朴,后辈们要用这样的缅怀方式,永远地记住您爱的教育、爱的精神。 您一生的大爱,不光在课堂,也融入生活,融入生命。您自称“三军司令”:养鸟、养鱼、养狗,还曾因为喂养野猫被咬伤手指。 住院期间,护工都喊您“姥姥”,您已经不能言语,却还伸出大拇指打手势,夸奖她们,感谢她们。春节到了,您打手势向女儿要了“压岁钱”,塞给护工。学校老师去看您,您一下一下拍着手,和她们做起了游戏,像个孩子一样。 温总理说“中国要有千千万万想您这样的教育家,中国的教育就有希望了。”长眠在地下的您,还在为这话欣慰吧。大爱无言,精神永在。您将爱融进教育、融进生命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来人。
(责任编辑:张政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