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河北省的教育系统,一提起省教育厅总督学、民进河北省委会副主委张妹芝,大家都会称赞她是一位查实情、讲真话,敢说敢为的好干部,还有人风趣地说,别看她一介巾帼督学,不少须眉的县市长看到她还犯怵呢!一名民主党派的干部,为什么人们会这样称赞她?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害怕”她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赶赴石家庄,对张妹芝进行了实地采访。
“是权力,更是责任”
1983年,张妹芝从河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到中学任教,相继担任廊坊市第三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廊坊市二中副校长。1995年开始走上政坛,先后任廊坊市安次区、广阳区副区长。2000年加入民进。2002年参加河北省厅级干部公开选拔,任河北省教育厅总督学至今,她同时还兼任国家督学、河北省妇联常委、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进河北省委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出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信任和拥戴,张妹芝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走上领导岗位是党对自己的信任,因此倍加珍惜,她说,随着我国民主进程的加快,为民主党派成员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作为民主党派成员从政,靠的不是权力的威力,而是人格的魅力、专业素质、敬业精神和卓越的工作,只要我们扎实工作,就会做出成绩。
2002年,张妹芝担任河北省教育厅总督学的时候,正是我国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特殊时期。一方面我国中东部地区刚刚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国务院提出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新旧体制正处在转轨的特殊时期,社会更加关注教育,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了教育改革和教育投入的力度;另一方面,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的教育工作还举步维艰,存在着不少困难。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经济欠发达,当时的状况更是如此。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是督导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作为省一级督导部门,要在教育经费投入、教育发展水平、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等方面,对下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出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张妹芝在回忆起自己走马上任时的情形时说:“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总督学是一个更高的职位,但更是责任!”
带着这份责任,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督导史,学习国家教育的政策、法律法规,很快进入角色。张妹芝向我们介绍说,在世界教育史上,我国的教育督导历史悠久,约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周朝就实行了天子视学制度,现代督导制度是在清朝末年伴随着现代学制而建立的。新中国成立后,保留了督导制度直到1955年,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恢复教育督导,1986年根据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教育部设立了督导司,恢复了教育督导机构,1995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教育督导与评估制度法定成为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国家教育督导条例也有望在近期出台。她强调说,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教育督导在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带着这份责任,她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几年下来,人们发现,哪个地区教育工作困难最多、任务最重,哪个县(市)问题最多,哪里就能见到张妹芝的身影。
一张黄牌,亮出督导的威信
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担任实职,敢不敢讲真话,能不能真抓实干,不仅关系到党派成员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而且关系到多党合作的效应和活力。
2002年,是张妹芝到河北省教育厅任总督学的第一年,作为刚刚上任的一个副厅级干部,一开始她就坚持求真务实,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她说,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督导工作的生命线,要以对公众、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查实情,讲真话,不护短,不要怕暴露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正视问题,才可能解决问题。
这一年,张妹芝率队对沧州市沧县“普九”工作进行复查,发现当地的教育现状与政府提供的自查报告有一定的出入。由于受地区经济条件的制约,这里的办学条件比较差,有些乡镇中学校舍不足,借村里房屋作教室,有的学校专用教室被挤占,很多教学活动不能正常开展,有的学校学生辍学率较高,普及程度也没有达到规定标准。经过核查,督导检查组认为该县“普九”工作距合格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必须进行限期整改,现阶段只能给予基本合格的结论,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亮“黄牌”。这是张妹芝上任后亮出的第一张“黄牌”。而这张“黄牌”,着实在当地引起不小的震动,许多人没有想到,这位刚上任的总督学工作竟会如此认真。检查过后,县委县政府立刻召开了县、乡、村三级会议,传达督导检查组的意见,动员当地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增加教育投入,全力改善办学条件。第二年,当省教育督导检查组回访时,沧县的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年时间内,当地政府多方筹资,各部门协调联动,增加了3700多万元的教育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全县尤其是农村的教育教学条件。

“找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有意义”
由于督导工作的性质,张妹芝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要查问题,找差距,但是查问题、找差距不是她的目的,解决问题、促进教育工作的开展才是真正目的。2005年初,张妹芝带队对石家庄市进行“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专项督导检查。当她看到当地教育投入不到位,一些县(市、区)未达到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要求,城市教育费附加没有足额征收和使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没有按省里规定比例用于教育、学校危房改造进程缓慢等问题时,心里非常着急。为了尽快改变当地的教育现况,促进教育的发展,她直言不讳地向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指出这些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省督导检查组有理有据客观公正的督导引起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关注,随后召开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调度会议,要求各县(市、区)要重新查清问题、落实责任。由于当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得力,给石家庄市的教育工作带来了重大变化。从2005年开始,石家庄市县两级财政用于教育的政策性投入每年增加1.5亿元以上,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衡水市也是河北省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人均可用财力较低的地区。2006年,张妹芝率督导检查组对衡水市教育工作进行督查后指出:衡水市多年来城市教育费附加没有按照国家规定征收和使用,教育投入不足,造成城区内教育资源紧张、义务教育阶段班容量过大。要求市政府本着对学生身心健康高度民主负责的精神,落实相关政策,尽快改善办学条件。督导检查组的意见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当地政府当年就调整了预算,追加了对教育的投入。2007年,衡水市用于教育的政策性投入全面纳入市财政预算,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快改善城区的办学条件,通过一系列举措,衡水市城区的教育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看到这些变化,张妹芝感到很欣慰。她深有感触地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基层领导想干实事,想解决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但有时劲不知往何处使,不清楚问题的症结在哪里,通过督导检查,帮助地方把问题梳理清楚,摆到桌面上,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越来越多的干部愿意听取督导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硬作风”背后的“软心肠”
从亮第一张“黄牌”,到督查几个市县的明显成效,张妹芝给人留下了公正无私、敢作敢为的印象。但生活中张妹芝却是一种典型的平和、从容、淡定的知识女性的形象。经常接触张妹芝的人都知道,工作中有一句话时常挂在她的嘴边,那就是,教育督导虽然是一种强而有力的行政监督,但仍然需要有民主、科学的工作方法,需要有对学校师生、对基层干部的关爱。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与他人进行沟通,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有效地保证国家的各项教育政策贯彻落实,促进教育工作的更好开展。
2006年,张妹芝在对保定市“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专项督导检查时发现,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保定市的一些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她举例说,一个800多人的乡镇中学,县里拨付的公用经费一年只有5000多元,平摊到每个学生身上只有几块钱,这些有限的资金除去应付水电费外,几乎没有了办公经费,老师们用的粉笔只能论根发放,期中、期末考试时,老师阅卷也只能用废纸卷着的红色圆珠笔芯。一次,张妹芝带队来到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一进校门就看到满身泥浆的校长,原来,他正在带领老师们粉刷教室的墙壁。那位校长介绍说,学校办公经费紧张,从来没有请过工人,学校的绿化、教室的维修、粉刷都由校长、老师亲历亲为。还有的学校条件简陋,学生用的桌椅高矮不一,教室内的照明仅靠一个很小的灯泡;有的学校冬天点不起炉子,住校的学生只能靠一个暖水袋过冬……
每当看到这一幕幕,张妹芝心中总是充满酸楚,对教育、对师生的深厚感情点燃她强烈的责任心,促使她一定要竭尽全力地帮助这些老师、孩子。她和专业财务人员连续几天加班至深夜,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仔细地进行核实,以求督查结论扎实有据。当与市领导和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交换意见时,她不无动情地说:“基层的教育状况太艰苦了,孩子和老师们太需要帮助了。如果你们都下到基层去看看这样的情况,相信你们就会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关政策,就会认真地履行职责。”督导检查组入情入理的工作引起了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2006年保定市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前两年欠拨的6000多万元教育经费得到落实,当年接受省政府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综合评估的7个县(市、区),三年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投入累计达到6.35亿元,共新建、改(扩)建校舍50多万平方米,新增仪器、器材103万件套,新增微机5976台,电子备课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的建设速度明显比前几年加快。
打铁先要自身硬
张妹芝认为,督导工作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督导人员的专业素质,督导评估不是下去视察工作了解个大概,更不是走马观花随便发表几点意见就一走了之。而是要以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依据,以事实为基础,以强烈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为学校、教育部门、政府尽可能多地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为了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加强依法行政、履行监督的能力,2003年至2005年,张妹芝在清华大学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读起了研究生,现在,她又在河北大学攻读西方教育史博士。除了在学校的系统学习外,她还特别注意平日学习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张督学的人都知道,她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日常读书、读报及网络学习中,她坚持记摘要,重要的政策、数字争取能够记住,以便讨论工作时能有理、有据地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和学习基层的先进工作经验也是张妹芝重要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到河北省教育厅工作以来,她每年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基层跑,通过全面深入地了解基层的工作情况,总结推广各地的先进经验,不仅推动了工作的开展,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
张妹芝还十分重视整个教育督导队伍的作风建设,并把此作为提高队伍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经常下基层,出差在外,是督导工作的一大特点,为此,她提出了教育督导工作必须有严格的纪律、标准和程序,督导人员的工作要公平公正,要严格按照廉政建设的要求,做到勤政廉政,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下基层时,她和同事们几乎每次都要工作到深夜,虽然休息时间少,但她乐在其中。她喜欢学校,愿意和师生们在一起,她说每次下基层,最惬意的事就是和老师、同学们在食堂一起吃饭。
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张妹芝谈起自己从政多年的感受,她说,我本人实在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我只是比较认真的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河北省的教育督导工作如果说取得一点成绩,除了国家有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督导制度外,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教育厅对督导工作大力支持。她告诉我们,她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厅领导集体,组织赋予了她和党内干部同等的职权,为她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使她这个党外干部工作起来,能够解放思想,敢做敢为。得益于有一支由督导和相关部门组成的优秀的工作团队,更得益于有基层党委政府对督导工作的理解与尊重。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对于张妹芝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的消息,我们坚信她必将在她热爱的教育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的成绩。
(责任编辑:温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