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0年专题 > 2010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环境资源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张自立:关于给予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补贴的提案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每年要产生各类作物秸秆6~7亿吨,除部分用作燃料、饲料、工业原料和直接还田作肥料外。尚有约一半未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利用。近年来,农民为抢收、抢种在田间直接焚烧秸秆,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带来严重的大气污染,并频繁引发火灾事故;特别是在机场周围和公路两侧焚烧秸秆,严重影响飞机的起降和汽车行驶安全;秸秆焚烧引发公害并成为全社会强烈关注的现象。此外,还有部分未利用的秸秆被废弃于田间、地头、场院及农舍,任其飘散,不仅影响农村环境卫生,还成为火灾的一大隐患。秸秆的处理与利用已成为我国农村面临的重要资源环境问题,因此,搞好秸秆综合利用,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于1999年联合发布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要求的目标是:到2002年,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等重要城市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0%;到2005年,各省、自治区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但实际上这些预期目标很多地区都没有实现。如走在全国的前列的河北省200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只达65%,安徽省同期秸秆综合利用率还不到50%,2006年,安徽省农作物机械收获面积为5549.5万亩,全省农作物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为1139.7万亩,占机械化收获面积的20.5%,仅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7.3%,省会合肥市农作物机械收获面积为249.2万亩,而农作物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为115.5万亩,占机械化收获面积的46.3%,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17.8%。
    作为一种资源,农作物秸秆可用作肥料、饲料、燃料及发电、造纸、建材、编织等工业生产的原料。开发利用秸秆已成为近阶段我国生物质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焦点,但由于秸秆量大且高度分散,集运、堆放成本高,以及某些利用技术成熟度不高等原因,导致秸秆工业化利用规模偏小,消化秸秆量有限。因此,目前秸秆机械化还田应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技术措施和手段,是减少秸秆焚烧现象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实践证明,机械化秸秆切碎还田技术,不仅有利于抢农时,实现大量秸秆及时就地还田,避免因直接腐烂或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可大面积实现以地养地,培肥养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在抗旱保墒、减少化肥用量和节约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同时还为农机生产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我国秸秆机械化还田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技术和资金等问题尚待解决,为加快我国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步伐,特建议如下: 1.成立各级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专家组,提出本地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技术发展对策建议,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并参与相关技术培训,对技术发展中的农艺措施、机械装备等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农机农艺的紧密结合,推进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社会化服务进程。 2.逐步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对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进行补助,经各地测算,补助标准为每亩30元左右。安徽省合肥市在政协委员的建议下,开展了秸秆机械化还田补贴试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建议将该项补贴按照机械作业面积发给农机专业户。


(责任编辑:张歌)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