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高粱是一种粮食与能源兼收的高产能源作物,具有太阳能转换效率高、单位面积生物学产量多、适应性强(耐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等诸多优点。发展以甜高粱秸秆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产业,符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政策,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减排增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多年田间试验,在湖北平原、丘陵地区种植甜高粱,平均亩产6吨左右的鲜秸秆,可生产300千克左右的燃料乙醇,另亩产300千克左右的高粱籽粒,秸秆渣经加工后还可替代200千克左右的饲料玉米,并可实现甜高粱—冬油菜、或甜高粱—冬小麦连作。因此,在湖北省乃至长江中下游流域适度发展以甜高粱秸秆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产业,符合“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的产业政策要求。 湖北省具有发展以甜高粱秸秆为原料的非粮燃料乙醇产业的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 湖北省十分重视贯彻落实我国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政策,燃料乙醇的常年使用量超过了20万吨。据预测,到2020年,湖北省燃料乙醇的年需求量将达50万吨左右。乙醇还是生产乙烯的高效廉价原料,武汉石油化工厂正在兴建80万吨乙烯项目,必要时乙醇可作为该项目的部分替代原料。但是,由于湖北省本地没有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因此每年需从邻省购进20万吨左右的燃料乙醇。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种植甜高粱条件得天独厚。长江、汉水沿岸滩涂众多,丘陵坡岗地广泛,全省可改造的中低产田面积达352万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量71%),种植甜高粱有土地资源。湖北省农业人口众多,种植甜高粱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湖北省多数地区有种植玉米的习惯,常年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玉米在穗成熟时,其秸秆如及时收割,糖度可保持在8%左右,生物学产量可达2吨/亩左右,是甜高粱秸秆的极好替代品。 湖北省是科教大省,从事与甜高粱、燃料乙醇相关研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云集,技术开发力量雄厚,人才资源丰富;并且湖北省有完备的机械设备制造业,以及完备的电网、路网和通信网,有发展燃料乙醇的产业基础。 湖北省还解决了制约以甜高粱秸秆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经济瓶颈——甜高粱秸秆可酵糖保质存贮技术。该项成果由海邦农业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完成,于2005年12月通过鉴定,被认定为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应用该项成果,可为乙醇生产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优质的甜高粱秸秆糖质原料,保证乙醇生产企业全年连续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并将对我国实施甜高粱秸秆产业化生产乙醇项目起到推动作用。 近几年来,根据财政部《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非粮引导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282号)规定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海邦农业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和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过艰苦探索,建立了符合国家要求的以甜高粱秸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工艺路线,申请了多项专利,形成了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具备了承担项目的能力。 综上所述,发展以甜高粱秸秆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产业,湖北省不仅有优势和可行性,也有迫切的现实需要。 但是,目前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中,没有将湖北省和长江中下游流域纳入以甜高粱秸秆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规划。 我们认为,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布局,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出发,有必要在湖北省和长江中下游流域适度发展以甜高粱秸秆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产业,以缓解我国南方燃料乙醇短缺的局面,从而实现促进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因此,我们恳请国家支持湖北发展以甜高粱秸秆为原料的非粮燃料乙醇产业集群,并提出如下建议: 1.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布局出发,将长江中下游流域适度发展以甜高粱秸秆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产业增补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中,支持湖北创建申报国家级的“甜高粱燃料乙醇产业基地”和“国家甜高粱燃料乙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支持湖北省充分发挥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优势,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的目标要求,结合改造中低产田的现实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制订以甜高粱秸秆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 3.支持湖北省利用该省已有基础建设万吨级中试示范项目,为湖北省实施以甜高粱秸秆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产业技术路线和成熟的运营管理机制,带动湖北省非粮燃料乙醇产业集群的发展。 (责任编辑:张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