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0年专题 > 2010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经济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蔡继明:强力整治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建议
 
 

  2009年我国商品房的销售面积达93713万平方米,销售额达43399亿元,是国民经济中单类商品销售额最大的品种。如果把上下游相关产业的份额计算进去,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由10年前的3%上升到10%左右,房地产作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承认房地产的支柱地位并不意味着过去纵容投机、助长高房价的房地产政策就应该继续执行下去,相反,要想维护房地产的支柱地位,政府的房地产政策必须进行伤筋动骨的大调整,否则房地产这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就会因为它自身的疯狂而彻底毁掉。

  一、必须纠正的严重误判

  许多年来,无论是政府或民间的研究机构,还是房地产业内人士,对房价不断攀升的原因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是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形成的供给约束,造成了房价的飚升。这种弥漫业界多年的普遍性认识,是对事实的严重歪曲!

  中国的土地远远没有达到对房地产形成紧缺性供应约束的地步,因为农产品价格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原始价格,在农产品并没有因为土地资源的紧缺而出现价格爆涨的情况下,与农产品价格直接相关的土地供给价格就没有爆涨的理由。更重要的是,除房地产外,所有的矿产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相对于土地供给,我国更加紧俏的矿产资源的供给更加稀缺,可为什么唯独房地产价格出现非理性上涨?把房价上涨的原因归结为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是非常错误的判断。

  房价非理性上涨的根本原因是:在政府一手炮制了房地产寡头的同时,没有在政策上对寡头实行必要的管制。

  如果对房地产行业不设门槛,任何机构、团体和个人都可以在符合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和建筑规章的前提下合法建造住宅,都可以通过议购和上交级差土地出让金的方式获得土地开发权,政府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质量也完全可以通过房产权证的审定而得到有效保证——这同样可以是政府的政策选择,如果是这样的话,房价将因为存在多层次、多样化和竞争性的供给而不可能出现不可控的飚升。

  事实上,政府将房地产全部委托给了开发商集团,这种商业模式如果不配套防范措施,就必然使垄断和投机大行其道。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政府规定,除了粮食经销商之外,任何机构和个人都不许购买原粮和销售成品粮,而所有的原粮都必须经过政府对经销商的拍卖才能进行交易,会是一种什么结果?那将会出现和房地产完全相同的一幕:具有资格的经销商,必将以不断刷新“粮王”的价格囤积原粮,并以更离谱的价格出售加工后的成品粮,同时,投机者将以更疯狂的举动大批购买成品粮,以图高位出货,亿万消费者都会为粮价的飞涨而恐慌,购粮的人气将达到爆发式的程度,推升粮价进一步疯涨……可以说,任何一种资源性产品,只要按照我国现行的房地产商业模式去运行,其结果都必然是完全相同的——进入价格螺旋上升的疯狂轨道,直到崩盘。

  可以断定,当一种商业模式具有如下四个特征:(1)只有特权经销商才能参与经营;(2) 原始资源由政府挂牌拍卖给经销商,谁有实力谁才能得到资源;(3)制成品的买卖不受任何限制;(4)制成品是短期内供应弹性很小而民众又不可缺少的必需品,那么,这种商业模式无论经营的是什么产品,都必然为投机商提供作局发酵的极佳条件,并营造出产品价格阶梯式上涨的环境,直至疯狂。可以说,无论换成什么产品,只要符合上述四个特征中的后两条,都会导致同样的结果。历史上不法商人对食盐的垄断、上世纪四十年代国民党统治区商贾对粮食的控制,都早已演绎过这种疯狂,而且是在上述前两个特征尚不具备的条件下。当今我国的房地产行业所获得的特权,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这样的房地产岂有不疯涨之理?

  因此,把房价的疯狂上涨归结为不可再生土地资源的客观原因,纯粹是指鹿为马!这种歪曲事实的普遍性认识把政策的荒谬和纰漏完全掩盖了,也必然使政策的调整失去方向和决心。

  正是由于上述错误的认识,房价上涨不可避免甚至不可逆转似乎成为许多专家、房地产商乃至政府官员的共识,以至于住建部的官员都认为,中国房价长期上涨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中国的房价不存在泡沫。按照他们的观点,中国的房价理应继续涨下去,政府的政策仅仅应该控制涨价的幅度和节奏而已。

  二.房价疯涨的严重后果

  在各级政府的管理层中,弥漫着对超高房价继续趋涨的姑息和期盼,他们不希望房价出现下跌,已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占统治地位的认识。如果政府的房地产政策在间歇性疯涨到超高位后,按照稳价控涨的理念进行微调,就意味着房地产崩盘的引信没有拔除,巨大的危险仍然如影随形,灾难性的后果随时可能爆发!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是因为政府决策部门至今仍然没有看到的令人触目惊心的趋势和后果:

  1.政府管理层中主流的意见是让房地产市场稳定下来,防止出现价格的过快增长。这种观点不承认房地产泡沫,也不希望看到价格的回落,而是期望房地产价格在受控状态下的继续上涨。如果政府的房地产政策按照上述意图调整,只能在时间上延缓、在强度上增加房地产的崩溃,而不可能将房地产引导到正确轨道。原因是:造成房地产价格攀升到高位的原因,是投机性购房已占到了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的40%、销售额的50%以上,而大部分自住性需求者的购买力,已经无法和现有房价相对接,如果现行房价不作深幅回调,大部分潜在的购房者仍然会被关在房地产大门之外。而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已经在多轮次的房价上涨中获得了非常充足的超额利润和资金积累,他们拥有了与市场走向进行长期对抗的经济实力,再加上他们确信政府终究会出台妥协性经济政策为他们托底,他们完全可以忍受长时期的销售低迷,操纵出刚性房价下成交量的大幅度萎缩,拖累国民经济,让房地产这个国民经济支柱在量跌价钢的僵局中失去作用,迫使政府对房地产政策再次做出调整,使房价再次进入疯狂上升的通道。妥协政策的最终结果必然是房地产价格的间歇式增长,直到彻底崩溃。房地产寡头的一意孤行和政府在关键时候的让步,必将使中国经济遭受比日本广场协议后更为沉重的打击。

  2.间歇式增长的房地产价格大大快于普通群众的收入增长速度,和绝大多数住宅需求者的实际购买力不断拉开更大的距离。当房价的泡沫达到30%时,一旦遇到较强阻力, 在正常情况下,房价将会在下跌30%后与巨大的社会真实需求相对接, 由于有巨大的买盘支撑,在跌价30%后,滞销房就会被买家全部消化,而不至于出现类似日本那样暴跌的局面,我国的金融机构也不会因此而伤筋动骨。但是,现行政策支持了量跌价刚这种特殊现象,这种现象预示着又一轮井喷式的房价大涨还会到来, 那时,房地产泡沫将达到50%以上,就是房地产价格下调40%也无人接盘,国民经济的巨大灾难就无法逃脱了。可以断定:妥协式的房地产政策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 不仅救不了房地产,也阻止不了房价的新一轮井喷式上涨,中国经济就危在旦夕了。

  3.过快的房价上涨,并没有将房地产做大,因为有大量的中低收入者被拦在大门之外,做大的仅仅是现金流, 房地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吸金池! 这种情况的有害性将在今后若干年内突显, 它不仅成为通货膨胀的策源地, 而且大量吸收本该用于实体经济的资金。有钱的公司都去屯地了,有钱的个人都去炒房了,没人愿意去搞研发了,造成实体经济的后劲不足,股市萎靡不振,国民经济被严重扭曲。

  4.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房地产泡沫已经威胁到我们的国家安全,它随时可将我国拖入到与国际敌对势力对抗的败局中。最近以来奥巴马政府决定向台湾当局提供64亿美元的军售,将在台湾部署针对我国的反导系统,加上美国在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军事基地针对我国进攻性武器的防御系统即将部署完毕,这无疑加剧了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威胁。

  世界历史已经进入类似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群雄争霸的时期,美国会不遗余力地争取和维护它作为世界霸主的地位,而迅猛发展的中国,必然被美国视为对其霸主地位构成最大威胁的敌人。虽然我国领导人一再强调中国和平发展的愿望,我们不愿意得罪任何国家,但是在美国的逻辑思维中,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不会允许中国在和平发展中壮大起来的,扼杀中国的和平发展才是他们刻骨铭心的图谋。

  而中国高企的房地产价格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企图制造了最薄弱的软肋:一旦中国的房价长期游走在高位,美国就握住了中国经济的命门,它会通过各种军事纠纷和战争威胁(包括策动台湾独立和西藏和新疆分裂,而中国高企的房价将在炮声未响之前就会应声落地,国民经济也将随之崩溃。只要中国的资产价格,尤其是不动产价格一路走高,就露出了国家安全的破绽,美国就能够以局部战争相威胁,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那怕只是虚晃一枪,让航空母舰到台湾海峡走一遭,也会让中国经济在房地产的崩溃中倒退许多年,美国只需要进行战争威胁就可以摧毁中国经济,那将是多么被动的局面。

  美国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斗败了在实力上与它最接近的前苏联和日本,现在中国已经成为离美国最近的目标了,而中国最薄弱的环节就是领土和安全问题,美国必定会将对付中国的筹码全部压在这上面,如果高房价不能得到根本的治理,就等于将国家安全的软肋暴露在美国的重拳下,中国改革开发以来几十年的成就极有可能毁于一旦。

  房地产不仅仅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还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因此,政府关于房地产相关政策的调整,就不能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而必须终结让投机者肆虐、让开发商充当寡头的时代。也就是说,房地产必须换一种方式来活了!

  三、限制投机是遏制房价飙升的重要手段

  历史上没有一个理性的政府会将涉及民生的产品置于无限制的投机旋涡中,唯独中国政府的房地产政策是个例外,这就是中国房价畸形冲高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改变的只能是以往的房地产政策。

  进行政策的深幅调整,会不会削弱房地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