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0年专题 > 2010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教育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张群:关于基础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公民教育的提案
 
 

    基础教育的本质,应该而且只能是公民教育,唯其如此,才能摆脱功利,远离浮躁,回归教育的本色。根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意图,全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其目标始终围绕着“如何培养合格公民、如何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来进行。这个目标定位,对我国近现代的教育史来说,不啻是一划时代的里程碑。无独有偶,近日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先生也明确指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公民教育。据此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基础教育学校应该注意落实一个“统一”和两个“基础”,即:传承社会共性文化和发展学生个性的统一,为学生奠定“如何做人”和“如何学习”这两个基础。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国家的现代教育是舶来品,“拿来”的,本和他国的教育毫无二致。不幸的是,我们的教育孕育于尚未工业化的社会,发展于计划经济年代,因而深深地打上了为工业化时代所需培养整齐划一接班人的印记。就基础教育的目的和性质来说,长期以来,较为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就是把所谓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人才和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作为我们的办学目标。事实上,这种本自二律背反的价值取向,在“文革”后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此国策本无错—的催化中,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在所谓教育市场化的“浪潮”中,把追求升学率当作基础教育办学唯一目的的倾向业已推向极致,登峰而造极,以致逐渐迷失了教育的本性。中国的教育确实是在误入歧途。因此,我们必须拨乱反正,遵循教育规律,从理论到实践。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公民教育是“守住底线的教育”,是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的教育,因而是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我国的基础教育业已进入普及化阶段,至少在大多城市均已如此,我们应该“守住底线的教育”,因此制订的教育目标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企及的,无论是“为人”抑或“为学”。但是,学生禀赋各有彼此,个性倾向也不尽相同,公民教育又应该是“因材施教”的,扬学生个性之长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说是根据公民教育的目的,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融会传授社会共性文化和张扬学生个性特长,真正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看,我们的教育改革是自上而下的,也应该是自上而下的,但应是根据公民教育的目的整体性设计,从整个教育体系的组织结构,到学校内部教育教学的形式,从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到对学生评价的机制方法,缺一不可。如果目前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依然故我,那么,我们各个学校的所谓改革,坦率地说,如果教育的体系是战略指导,而教育教学的方式则是具体战术的话,那么,充其量我们大多只能在战术的范围内,亦即狭义课程的范围内小打小闹,就像孙猴子在如来佛的手掌中折腾一样,腾挪跌宕,终究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解决不了中国教育的真正症结性问题。综上所述,我们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呼唤我们必须根据公民教育的要求,首先必须改革教育体制,而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至少要关注以下四方面:其一,我们的教育改革应该不仅是从理论上,而且是在实践上真正把提高公民的素质作为我们基础教育的目的;其二,准确而全面地审视基础教育之真正的“基础”,即从“育人育才,育人为先”的角度,科学调整我们的教育价值取向,并付诸教育教学的实践;其三,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处置教育公平和因材施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使人尽其才,人得其所;其四,改革我们的评价机制,打通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障碍,畅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渠道,使之相互交融呼应,真正促进教育的改革。此外,我们还得注意改善教育的外部环境,营造真正理解教育、支持教育的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张歌)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