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一项针对23个国家的调查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拜金主义国家”。这项涉及24000人的调查显示,中国有84%的受访者表示在金融危机后,他们更重视金钱的价值,有将近半数的35岁以下受访者都认为“金钱代表成功”。而此前频频出现于报端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和网络手机泛黄事件,都说明: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健康人格教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健康人格是构成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总和。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特别是中国的崛起,提高全民人口素质,不仅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逐渐显现出作为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未来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于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中国的崛起不仅需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民族文化的繁荣,更需要国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培养一大批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素养、有健康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卓越人才。当今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往往偏重知识和学历,而忽视品行和人格的塑造,忽视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这是产生部分青少年信念淡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社会适应能力差、“高分低能”现象的重要原因。 现代社会青少年面临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处在生理和心智发育过程中的他们,缺乏应对复杂事物和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很难自觉抵御错误思想和消极腐败现象的侵蚀,导致部分青少年理想和信仰淡薄,公德缺乏,意志消沉,行为失范;部分青少年厌学愤世,孤僻自闭,心态扭曲,行为逆反,甚至产生对家庭和社会的极端行为。我国独生子女在青少年人群中占了很大比重。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结构,加之溺爱和教育缺失,使独生子女在自主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创造意识、感恩意识、关心他人、吃苦耐劳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人格缺陷。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全国约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失去亲情,更缺乏家人对其日常生活行为的引导、规范和心理抚慰。此外,社会离婚率升高,单亲家庭结构导致的青少年心理和人格问题也逐渐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 调查研究表明,过去一、二十年里,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心理和沟通障碍、行为问题、消极心理、性健康问题、网瘾和自杀问题逐年增多。在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高达13.47%,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占16%到25.4%。从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的焦虑得分增加了约8%,抑郁得分增加了约7%,敌对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而部分积极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从1997年到2007年下降了11%。天津市对160万青少年各种心理问题及精神障碍的检出率为13%至16%。唐山市抽查4所中学的1222名学生中,256人有轻度抑郁症状,占20.95%,60人有中度抑郁症状,占4.91%,12人有较严重的抑郁,占0.98%。我国目前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自杀在人口死因中排序第五,而15至34岁青壮年中,自杀在死亡原因中居首位。我国19岁以下青少年平均5-10%的男孩、3-8%的女孩有过性经历。1998年以来在北京妇产医院接受中期引产的女性一半未婚,其中20岁以下女孩占14%。近年来,人民法院审理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超过了30%,性犯罪案件占18-25%,并呈上升趋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指出:“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大力普及婴幼儿抚养和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强化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和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增强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项主要任务,要求“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我国18岁以下人口约有3.67亿,0-25岁独生子女有1.26亿,占同龄人口的27.67%。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青少年和家长入手,在全社会倡导健康的人格,形成积极向上、文明礼貌、健康和谐的社会风尚,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增强世界对国人的文化与人格认同,促进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首先,社会需要找到一个综合方案,从青少年身心发育和成长的需求出发,在努力提高其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和健康人格,以理想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为切入点,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把健康人格塑造、理想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融为一体,因需施教,寓教于乐,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缓解他们的压力,帮助他们更快乐、更有效率的学习,更健康地成长。 其次,通过实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引导独生子女和家长克服独生子女成长中的人格缺陷,具备良好道德品格、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经受困难与挫折考验,促使其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和带动全民人口素质的提高,对于完善人口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增进家庭幸福和谐,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具有积极意义,是利国兴邦、造福家庭、惠及后代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 第三,实施健康人格工程具有推动、升华社会文明的巨大作用,是构建当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优秀人格特质需要通过广泛深入的人格教育去挖掘和发现,使之在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人格教育把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正是着眼于对青少年优秀人格的塑造和建构中华民族的文明,实质上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希望工程”。 第四,21世纪,健康不仅将成为全球普遍认同的理念,而且是拉动全球经济的巨大产业和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健康人格工程引领新的健康理念,从青少年入手切入广大家庭,服务于广大家庭和社会,促进新经济的增长,是人口领域涉及面最广泛的民生问题。 第五,健康人格教育需要一大批具有社会公益精神的企业家、专家学者、社区工作者和青少年志愿者参与其中,服务社会,造福于民。依托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服务网络和社区服务阵地开展健康人格教育,鼓励青少年志愿者参与各项管理和服务,不仅有利于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方法转变,还有利于促进社会公益服务队伍特别是青少年志愿者队伍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拉动家庭文化消费,缓解青少年就业压力,探索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益事业与市场结合的路子。 建议:由人口计生委和教育部牵头,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计生协共同实施,将其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的总体部署。 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包括:理想教育、行为养成、文化传承、心理疏导、性健康教育5项基本内容。主要依托6个基本平台:即教育咨询服务网络、广播电视健康人格大讲堂、健康人格教育巡展、健康人格知识丛书、家庭互助互学计划、全国电话咨询网和网站等进行教育咨询和引导。在国家层面,通过每年开展6项活动即:百位名家进校园、亲子读书日、主题故事会、文化传承活动、假期社会实践和青少年生活创意大赛等进行社会倡导。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重点在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生中开展。建议:健康人格工程率先在一些省市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 通过实施健康人格工程,使青少年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素质、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了解性健康科学知识,从容面对青春期发生的生理心理变化,正确认识恋爱交友中的尊重平等及性行为的道德与社会责任,大幅度降低未成年人心理疾病发生率,减低错误的性意识和性行为带来的身心伤害。 (责任编辑:张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