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我国现阶段“看病难”、“看病贵”的最根本原因是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大量优势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结果,在这些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一床难求。而同时,在城市社区、县、乡、镇、村这些基层医院或诊所则门前冷落。大医院不堪重负,患者叫苦连天,而基层医院资源闲置。近些年国家虽然制订一些政策试图来扭转这种局面,但效果不甚理想。我们认为,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从长远来讲,要通过医疗体制的改革来重新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从短期来讲,就是要尽快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而提高基层医院专科医师的业务水平最容易办到,可以作为突破口。 这些年,民营医院的发展带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不论是天时、地利、人和,不论是硬件、软件,刚开始的民营医院都无法和这些基层医院相比,但他们为什么能生存、发展、壮大,甚至基层医院的人才大量流入这些民营医院,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他们坚定不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从开始的皮肤性病、男科、妇科,到现在的肛肠、五官、口腔、泌尿、整形美容等。所以说基层医院并非不能作为,选准方向还可以有大作为。 现阶段,我国基层医院(包括民营医院)专科人才普遍匮乏,多数都是“全能型选手”,一个外科医师,普外的手术做,骨外、胸外、脑外、心外甚至是妇科的手术都做,什么都会点,什么都不精,这样的医生怎么能让人放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给他呢?在民营医院也是如此,虽然从事的是专业化服务,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并不高,也没有任何专业资质的认可。笔者从2004起担任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痔疮项目向全国推广的任务,六年来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得到三点体会:一、基层医院专科医师水平普遍较低,临床出现的问题多;二、基层医院渴求易学实用的专科新技术;三、基层专科医师疏于管理,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下面就基层医院专科医师队伍的建设提几点建议: 一、加大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推广力度 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的全称是“卫生部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推广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是卫生部自1991年起每年从全国挑选适合在基层应用的十项适宜技术,下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要求向基层推广,十年为一轮共百项,故称“十年百项”,截止到2009年,已经是第二轮第九批,共两百余项。这些技术经过地方卫生部门的精心组织,项目发明人的无私传授,极大推动基层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笔者认为,这项惠及广大基层义务人员和患者的政策尚有待完善和改进。从数量上,每年十项或十多项是远远不够的,建议增加至20左右项或更多。从推广的执行方面,原来都是地方卫生部门自选,上面批准的项目不是都能在地方推广,建议改为必选,经费方面国家加大投入。从推广方式上,以往办一次培训班可能就算完事,学员学习的效果不清楚,建议对学员建档并追踪学习效果,必要时进行二次培训。 二、鼓励大医院专家去基层医院多点执业 专家是大医院最重要的优势资源,充分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就能盘活真个医疗市场。笔者认为,鼓励大医院专家走向基层医院有三点好处:1、分流大医院的门诊量,引导患者本地就医,解决“看病难”。2、患者本地就医,不仅享受了本地的医疗收费,也节省外出求医的旅途等各种非医疗开支,解决“看病贵”。3、医疗的过程也是教学过程,通过传、帮、带,提高基层医生的业务水平,解决“水平低”。 所以专家来基层多点执业是专家、患者和基层医生三赢,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予以鼓励和提倡,建议对专家的标准予以明确规定,防止低水平的专家滥竽充数,给基层带来负面作用,同时对专家和执业单位双方的责权利进行规定。 三、按照行政区域或自愿原则结成医疗协作联盟以强帮弱以大带小 在本区域通过行政指派,按照一对多进行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对口结对子,或跨区域自愿一对多结成“医疗协作联盟”,进行技术力量强帮技术力量弱,大医院带小医院。大医院的人才、设备可以流向这些小医院,小医院的人员也可以输送到大医院学习深造。“医疗协作联盟”的好处在于双向流动,最大限度利用了现有的医疗资源,双方受益,尤其是对基层医院,意义重大。 四、建立专科医师资格准入制度 以上三点为基层专科医生的学习和提高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但仅此还不够,没有制度的引导与约束仍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本,尽快制定专科医师准入制度势在必行,建议如下: 1、在我国现行医师法范畴内,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由行业协(学)会组织专家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并依此标准对专科医师的资质进行认证,只有获得专科资质的医师才可以从事本专业医疗活动。 2、根据基层医师的实际执业特点,允许一名医师申请多专科资质认定。 加强基层专科医师队伍的建设意义重大,是解决目前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突破口,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手段,必须加以重视并化大力气争取在未来3~5年取得成效。
(责任编辑:张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