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入秋以来,包括广西在内的西南地区发生严重旱灾。此次旱灾持续时间之久、受灾面积之大、受灾程度之深,为历年罕见。以广西河池市为例,全市201座水库有60座干涸,占29.9%;8738座塘坝有5242座干涸,占60%;有15.9万个家庭水柜和地头水柜干涸,占75%;139个乡镇409.55万人口中,有133个乡镇244.57万人受灾,占全市总人口的59.72 %,饮水困难人数最多时达114.77万人。中央领导十分关注西南旱情。春节期间,温家宝总理亲赴广西东兰、巴马两县看望慰问各族群众,检查指导抗洪救灾。温总理在视察时指出:从长远和根本讲,对水利建设要统筹规划,从建水库、建塘坝到建水柜,都要有一个安排,并且在财政资金上要给予保证。我们将来的目标就是要做到,来水的时候存得住,干旱的时候有水用,这样才能把这个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好。要做到“来水的时候存得住,干旱的时候有水用”,除了要兴修一批新的水利设施之外,还应想方设法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功能作用。从广西的情况看,此次旱灾受灾程度之所以如此严重,与当地水利设施(尤其是小型水库山塘河坝等)未能发挥其应有功能作用也有很大关系。如,东兰县共有10座水库,其中小Ⅰ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8座;小Ⅱ型水库中,有2座干涸,6座蓄水到死库容或接近死库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这些水库多为病险水库或淤积严重、有效库容大为减少不无关系。据了解,广西现有小型水库4141座(其中小Ⅰ型水库1087座,小Ⅱ型水库3054座),大多建于20世纪50-70年代,受当时的条件所限,工程设计普遍偏低,质量较差,先天不足,加上疏于管理维护,常年失修,病险率极高(已作鉴定的1000多座小型水库绝大多数属于三类病险水库),无法正常蓄水,有效蓄水量大大降低,一旦遇到异常气候,就会出现因蓄水不足而难以发挥抗旱功能。长期以来,广西区政府十分重视大石山区的水利建设,上世纪90年代在大石山区建设了数十万个地头水柜和家庭水柜,近年来每年都从冬修水利经费中拨出1亿元用于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中央也加大了对广西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将655座水库列为中央项目规划,安排了60亿资金用于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但是,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只安排到小Ⅰ型水库,对小Ⅱ型水库尚未予以考虑。至今,广西仍有2/3的小Ⅱ型水库未进行病险鉴定,已鉴定出的小Ⅱ型三类病险水库也因为经费无法落实而未进行除险加固。小Ⅱ型水库虽然规模小,似乎对全局影响不大,但对保障当地(特别是大石山区)的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安全却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广西小Ⅱ型水库数量多、病险率高,而广西又是欠发达地区,地方财力有限,没有中央财政的支持,要对数量众多的小Ⅱ型水库进行病险鉴定和除险加固是难以完成的。温总理在广西视察时强调对水利建设要“在财政资金上要给予保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特别强调要“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考虑到广西大石山区大多属于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正是需要中央加强支持的对象。为此,建议中央对广西大石山区的水利建设予以特殊照顾,把广西大石山区小Ⅱ型水库的病险鉴定和除险加固纳入中央财政专项经费保障范畴: 1.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支持广西对大石山区的小Ⅱ型水库进行病险鉴定。 2.广西大石山区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所需经费,参照小Ⅰ型水库除险加固的有关办法,纳入中央财政专项经费保障范畴。 3.对广西大石山区小Ⅱ型水库的病险鉴定和除险加固,应区分轻重缓急,对保障当地群众饮水安全关系重大者,优先安排经费,尽快完成病险鉴定和除险加固。 3.考虑到广西大石山区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中央下拨小Ⅱ型水库病险鉴定和除险加固专项经费时,尽量不对县财政作配套资金的要求。 (责任编辑:张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