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0年专题 > 2010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其他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赵光华:关于加快构建我国国际传媒战略,全面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提案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出现在各个领域的国际舞台上。然而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力的增强并没有带来国际形象的同步提升。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有60%的人对中国持负面态度。20多年后这个数字却没有很大变化。据2009年2月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部(BBC World Service)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美国人仍然高达52%。从2005年开始,BBC委托美国马里兰大学国际政策民意研究中心和加拿大全球舆论调查公司每年在20多个国家进行一次抽样民意调查,了解各国民众对其他国家的看法。结果显示,最近五年来,在这20多个国家中,对中国持正面评价的人所占比重还降低了。为加强国家的软实力建设,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应加快构建我国国际传媒发展战略,积极稳妥地让国内传媒走出去,更有效地把握国际舆论话语权。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制定国家国际传媒发展战略规划。国家应整合现有国内外有利于我国传媒发展的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专家队伍的积极性,针对全球不同地区的特点和环境,制定中国传媒全球发展战略和规划,集中力量,分步实施。 2、建立参与全球竞争的传媒机构,在驻地国扎根。实施“努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内国际传播能力”战略,就要在国外直接投资大型传媒机构、建立跨国传媒集团;还可以充分利用并购投资这种低成本扩张方式,加强对国外媒体兼并收购。为防范风险、避免不必要的阻力、加快进程,对于欧美主要国家的制高点的媒体,可以考虑用参股的方式参与其中,随着对所在国文化、法律及相关环境的深入了解,再考虑进行更多的投资。 3、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引用世界优秀传媒专业人才建议在即将建立的中国国家电视台,组建“全球编辑部”,大范围聘请西方传媒专业人才。此举不仅可以较快地使播出节目满足外国受众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便于掌控全局、有效节约地利用资金,切实达到需要的传播效果。近年来崛起的阿拉伯半岛电视台,其成功原因之一在于借用西方主流新闻媒体人才,而且节目制作模式也和BBC、CNN极为相似,便于受众接受。 4、建立国内媒体“走出去”的综合分析和评估系统对媒体而言,全面评估当地国家的投资风险很困难。因此,建议由安全、外交、媒体、金融部门以及研究院所等共同组建一个专门的机构,如欧美国家的一些舆论调查公司。对主要对象国进行事前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媒体走向国外的风险分析、预警、报告系统,以及事后的效果调查、评估和反馈,从而帮助中国媒体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扎根驻地国,在当地舆论环境中获取更多话语权。 5、驻外媒体要尊重当地国文化,适时融入中华文化,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对外传播的本质是跨文化的传播。驻外媒体机构要对当地民众的受众习惯、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深入研究,传播报道要尊重当地文化心态,融入中华文化元素,多形式,多方式,多层次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对话和沟通的有效途径,制作更加多元和客观的产品,加深对当地受众影响,逐步成为当地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媒体。媒体的发展也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循序渐进,合理配置资金;在以国家力量为主体的同时,发挥民间力量,让世界看到一个丰富多彩和生动真实的中国。


(责任编辑:张歌)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