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0年专题 > 2010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文化出版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贾宝兰:关于建立出版走出去的长效机制的提案
 
 

        提升软实力,出版走出去,对提升国家形象,让世界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对刚刚实现转制后的出版业走出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有着重要的政治与经济意义。这一两年,出版走出去呈现加速度。由以往单纯的以版权贸易为主,深入到与海外知名出版机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进行项目合作,实体走出去,直接进入主流渠道在海外设网点,还有并购海外小型出版机构,成立国际出版公司的设想。这种远近合作,中长远规划,体现了中国出版业的一种新的面貌、一种活力,寻找着一种新的生机。从目前的情况看,版权部分,图书出口所占比重明显增加,引进与出口的比例由2002年的8∶1下降到2008年底的4∶1。与国外出版机构的项目合作越来越多。但成立海外公司,并购海外出版机构就目前看,我们的出版机构多数还没有这个经济实力。但这只是时日问题,另外需要政府的支持,我们暂不讨论。要说的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完全消退,中国如何拓展海外市场,建立出版走出去的长效机制,规避国际市场的可能风险是当务之急。中国有句成语叫未雨筹缪。出版走出去,既是中国出版业发展的机遇,也对出版业是个巨大挑战。因此,对机遇与挑战的充分估计,与建立起应对机制是刻不容缓的。建议:一、继续在图书的出口上下功夫,由被动出口转向主动出口,提倡外向型图书生产,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可以组织专家,开展对海外市场的调查与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品种。这方面,有些机构做的不错,各机构之间可以加强交流。如何做好这一点上,我们已经有了一些经验性的东西。比如,目前国际图书市场上,销路好的是我们民俗的(如福建土楼等)有民族特色的书籍,还有中医保健方面的,儿童读物,以及反映改革30年中国经济增长方面的图书都很受欢迎。二、翻译可能仍然是出版走出去的瓶颈。实事求是地讲,这两年引进图书的下降有部分原因一是引进的成本越来越大,二是翻译人员的短缺。图书走出去,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有人调查说,我国的翻译队伍并不欠缺,稀缺的是出版业实用的翻译人才。目前全国能胜任出版产业需要的大社科类翻译人员奇缺。像前不久过世的杨宪益先生这样的大家更是寥若晨星。这跟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关,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制中的翻译专业设置的专业面极窄,大多只专工一门。如英美文学、阿拉伯文学等。而我们的出版业需要的是大社科型的翻译人才,具有这样知识结构的翻译人才是中国出版走出去急需的。因此,建议成立翻译院,可以由大学承担。三、充分利用海外资源,提供选题,评估选题,开发选题。前些年,国外大量图书的引进中国的海外人员,尤其是留学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们充当了引进的媒介。他们对海外市场了解,而且有热情,可以动员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员开展这项工作。四、注意对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版权人才的培养。有的出版社与国外出版机构采取双方互派编辑进行业务交流和业务合作的形式培养人才。一方面扩大了交流,开阔了编辑的眼界。同时也开辟了双方选题的深度合作,如有些选题双方共同策划,框架及样稿等由双方来敲定,最后在北京组稿编辑加工等等。版权编辑首先要能够直接和外国出版商沟通,洽谈版权,除了外向型编辑,还要培养和发现外向型的版权人员。版权人才不仅要口语好,更要懂出版,懂市场。不仅要懂中国的市场,还要了解外国的市场。这才能提高我们的版权贸易水平。五、建立救助机制。对一些大的合作项目,还有并购国外大型出版机构,建立国际出版公司首先遇到的就是资金瓶颈问题。对此,希望政府给予一定的救助措施。六、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任何项目,要做好风险评估。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使许多不确定因素增加,除了直接的投资风险之外,还要防止内部人不作为行为以及资金的转移等等。


(责任编辑:张歌)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